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一个从14世纪,大体上,到16世纪这300年的欧洲的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也不能是一个孤立事件。“文艺复兴”涉及的面实际上不只是文艺,而是人民的自由问题,言论自由的问题,在艺术上创作的问题,学术上的发展等。它是一场普及整个西欧的文化运动。这股风,当然对东欧也传过去了。像波兰捷克这些中欧四家,也受到一些影响。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对教会的批判大多仅限于指出教会的腐败和虚伪,并没有触及基督教的基本理论及其赖以生存的根基。……人文主义者须有闹眼和财富来从事活动,决定了其局限于上层知识界,并依附于权贵阶层,就不可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实现根本的彻底变革。当时王权既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新兴市民反对教皇的权力又害怕他们的力量过于强大,在变革过程中不免有妥协之举。人文主义者无法从根本上撼动中性纪基督教的基石,这一任务接着落到了宗教改革者的腐上,但宗教改革老也同样走不出这一阴影。

——摘编自齐昂昆、彭春霞《人的发现和限制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同本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者“无法从根本上撼动中世纪基督教的基石”的原因。
2 . 加尔文在日内瓦推行宗教改革时提出,创造财富不是罪恶,只要在品质上不违反《圣经》,在财富使用上不挥霍浪费,赚钱发财也是替天行道,是上帝恩典的标志。这一理论(     
A.提供开辟新航路的宗教动力B.破除了天主教会禁欲说教
C.诱发了社会追求财富的风气D.顺应了新型经济发展趋势
3 . 在宗教改革中,路德主张设立公费学校,强制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要求学生不但学习宗教,还要学习文化。路德的主张
A.否定了教会的因行称义B.普遍提高了公民的素质
C.实现了宗教改革的初衷D.助推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4 . 宗教改革前,西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与基督教、经院哲学混为一体,各门学科都是神学的附庸,文化教育也被教会所垄断,学校办在教堂和修道院里,教师由僧侣担任,课程设置也以宗教的需要为目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
A.宗教和世俗文化矛盾尖锐B.欧洲在科技文化水平上落后
C.人们的思想深受宗教影响D.文化教育居于社会基础地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6世纪以后,欧洲大学由原来主要集中分布在地中海地区扩展到东欧、北欧等整个基督教世界。在北欧和中欧,由天主教以外的其他教派创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大量出现。这种现象
A.缘于思想解放不断深入发展B.促使欧洲高等教育得以普及
C.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D.说明理性主义思想开始兴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5世纪以前,西欧修女普遍相信“独身是基督徒的理想生活”。16世纪开始,修女们则跨出修道院走进婚姻殿堂,16世纪末,修道院在很多国家消失。这主要得益于
A.宗教改革的开展B.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C.启蒙运动的兴起D.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英国神学教授威克里夫认为:“教皇必须在使徒和王的职分选择其一:如果他想要作王,他就不能宣称自己是使徒;如果他作使徒,他就不能要金子。”由此可知,他
A.肯定了因信称义的主张B.改变了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C.主张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D.主张将宗教秩序和世俗秩序分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因为鼓励人们阅读《圣经》,就是鼓励人们学习和阅读。在瑞典,路德教会把识字当作入会的条件。学习文化成为信徒必须具有的条件……”据此可以推断,宗教改革
A.肯定了教会在信仰中的作用B.催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C.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D.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2021-07-06更新 | 285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西校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人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在宗教神学领域的延伸,其影响甚至比人文主义更大更深远。这主要在于宗教改革
A.采用温和改良的方式B.得到国家王权的支持
C.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反对现实教会和宗教戒律,但不反对基督教文化本身。他们把中世纪基督教建立的“天国”与“地狱”对立的思维模式变成了人自身内部的以善为中心的善恶斗争模式,即人自身存在着精神理性和肉体欲望的二元对立。在中世纪基督教的人学观念中,人的矛盾源于精神与肉欲的冲突,人是“绝对精神”的产儿。人文主义者就人谈人,人成了自己决定自己本质的生灵,人是一个自我独立存在的“小宇宙”。在人文主义者看来,“上帝”这个符号越来越成为抽象“至善”的真理力量形式,它完成了由至高的“敬畏力量”变成“至爱”的终极价值力量的最初转换。总之,他们的手法是,在借用原有宗教语言的同时,在.阐释中加上了革命性的内容。

——摘编自刘建军《关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几个重要问题的再思考》

材料二   15~16世纪,西欧相继发生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其动因都是克服中世纪基督教社会的文化矛盾,即基督教理想与罗马教会现实之间的严重分裂。文艺复兴主要是拉丁文化圈的一场精英运动,代表了一种新潮趋向,开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时尚,人文主义者往往都是那个时代思想最为解放和最多才多艺的人物,他们试图让基督教的神圣理想去迎合罗马教会和世俗社会的感性现实。宗教改革则是日耳曼文化圈的一场平民运动,出于明显的保守动机,主张用早期教会的纯正信仰和圣洁道德来抵制当下的各种新潮事物,要用基督教的圣洁理想来批判罗马教会的卑污现实。然而从长远来看,文艺复兴虽繁荣了文学艺术,营造了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性辉煌,却并没有改变欧洲社会的基本格局。而宗教改革运动的客观效果则深远巨大,不仅促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且酿成了近代欧洲社会翻天覆地的历史大变局。

——摘编自赵林《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的革命性改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不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