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的启蒙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思想解放贯穿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路德选集》

材料三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写出这一时期被称为“文学三杰”的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出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
(3)以上材料分别反了西方人文精神发展过程中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

材料二   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

启蒙运动就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请回答:
(1)普罗泰格拉属于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物?莎士比亚的名言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改革?
(3)根据材料三,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材料三康德的名言体现了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运动的影响。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只有获得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要“认识自己”。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三: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发生的哪一重大变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体现的核心思想。并指出该运动发生的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三,概括孟德斯鸠的法治思想主张。据材料列举东西方实践孟德斯鸠思想的法律文件。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的。在这种礼教下,对父母的孝延伸为对一切可以视同父母之人的孝敬,进而发展为对国家、皇帝、官员等的孝和忠。“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在这种礼教下,对国家的治理“是以治家的思想为基础”的。人们生活上的一切行动都包含在这些礼教教条之中。……孟德斯鸠在政治上极力主张建立在议会制和三权分立基础上的君主立宪制。因此,尽管他对中国文化中的某些方面给予肯定,但是,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则基本上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实行暴政的国家,中国政治是棍棒政治。

——摘编自裔昭印《世界文化史》


(1)根据材料,说明孟德斯鸠对古代中国文明的认识。
(2)概括指出孟德斯鸠学说的政治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朱子大全》

材料三   伏尔泰说:“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则的时代。”……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的核心道德规范思想。
(2)概括材料二中朱熹的思想核心。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朱熹关于道德规范的主张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的人文主义核心思想是什么?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哪场运动的思想主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欧洲百科全书派的启蒙学者,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他们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伏尔泰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霍尔巴赫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依据道德。”重农学派代表魁奈认为:中国的统治是合法的专制统治,中国皇帝是合法的专制君主……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所有的国家都忽略了这点,只有中国例外。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由于中国的气候,人们自然地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由于气候和土壤性质的关系,中国人生活的不稳定,使他们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贪得欲。在任何时代,中华帝国则是帝制、专制主义、奴隶制的组合,欧洲因此而显示了它的自由……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阔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那么,我所建立的三种政体的原则的区别便毫无意义了。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唯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行为。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出版)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风”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评述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态度。
(提示:答案应包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部分)
2019-02-10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湖南省永州市2019届高三高考二模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在后世方议其法之疏,而天下之人不见上之可欲,不见下之可恶,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乱世者)大部分倒是神学家们,他们先就有做一个宗教领袖的野心,随后不久他们又想当政党的党魁……宗教裁判所曾经无耻地惩罚哥白尼的学说,其实他们用不着害怕,尽管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行,但决不会因此而损失他们的收入和荣誉……在罗马,内战的结果就是奴隶;而在英国,内战的结果却成了自由。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的国家。他们由于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这样楷模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在这个政府里,老爷们高贵而不骄横,且无家臣;在这个政府里,人民心安理得地参与国事。……为了要在英国建立自由,无疑地他们付出了代价;正是在血海中间,才能淹死专制政权的偶像;然而,英国人并不以为出了太高的代价,换来了善良的法律……

——摘编自伏尔泰《哲学通信》(1733年)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孔子的教诲在于劝人向善,以德教人,既没有狂热的迷信,亦无不可思议的神秘色彩。……伏尔泰相信自然赐予人们的天赋道德是存在的。他认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个人行为的道德律,就是“天生在我们心中”的“自然道德”的基础。……而中国历史中仁君之治的传统与清初盛时的大一统政府,则被视圭臬的理想政府。

——摘编自张丽艳、苗威《伏尔泰与中国儒家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与黄宗羲思想上的异同,并分析伏尔泰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伏尔泰为什么推崇中国儒家思想?
2019-01-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度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样,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最初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内涵,并指出其与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变化中的孔子

材料一   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相信自己的国土一样。

——伏尔泰《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巴黎,1687年)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替,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袁世凯《祭孔令》(1913年)

材料三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917年)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伏尔泰、袁世凯、李大钊分别如何评价孔子?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历史上孔子形象的嬗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孙中山不断对他的民权主义做各种说明补充。其中重要的是提出了“五权宪法”原则。所谓“五权”就是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其实质是分权制。

另一重要的理论是“权”“能”分开。他主张把权(“政权”)能(“治权”)分开。“政治之中,包含有两种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在孙中山的设想中,人民有“政权”(“权”),可以选举、罢免官员,创制、复决法律,政府有“治权”(“能”),具有高度的行政效率和专长,以服务于人民。这样“人民和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彼此平衡。”孙中山认为中国的自由平等早就有了,白屋可出公卿,布衣可至将相,不像欧洲封建世袭制那样严格。“欧洲人民在两三百年前的革命都是集中到自由平等两件事,中国人向来不懂什么是争平等自由,当中原因就是中国的专制和欧洲比较实在没有那样厉害。”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分析孟德斯鸠与孙中山关于政治权力主张的异同。
(2)评价材料二中的民权主义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