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的启蒙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天行健,君主以自强不息——《周易》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秤平、斗满、尺足——晋商信条
人是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哥拉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   1762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他对法国专制制度进行了更加严厉的批判,君主制本身必然导致君主的昏暴;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制国家,主权属于生而自由平等的全体人民。

——王怀兴《世界文化简史》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概括其思想主张;

材料三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陈独秀《敬告青年》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所说“解放”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这种“解放”的?
2021-02-1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西方人文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1)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对“人”的理解有何异同?

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雅尔伯蒂(文艺复兴时期)


(2)亚尔伯蒂对“人”的理解比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有何进步之处?

“我们必须清楚地区分自然人的自由和公民的自由……(它)受限于一般意志。”“我们对自己制定的法律的服从才是真正的自由。”

——卢梭


(3)卢梭对“人”的理解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相比较有何异同?
2020-11-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八中百万庄校区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卷
3 .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从稚嫩逐渐发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强大思想武器。结合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1)上述三幅图反映了14世纪以来欧洲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别是指哪些历史事件?它们能够兴起的相同根本原因是什么?
(2)图一作品的作者是谁?图一反映的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图二马丁·路德拉开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他否定教皇权威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4)图三人物代表作是什么?其著作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2020-07-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普通高中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科)
4 .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西欧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科学与理性的阳光照亮欧洲大陆。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中的这位哲学家是谁?简要评价他的思想。

材料一   根据中世纪(奥古斯丁)的观点,男人和女人不但无法凭借自身的努力去取得个人完善,甚至进行这种尝试都是错误的和有罪的。人类必须完全服从神的意志。……人文主义者则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生活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来达到个人的自我完善。因为个人有达到上述目标的能力。

——M.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上卷)


(2)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与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不同。

材料二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3)启蒙思想家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提倡理性主义。简要归纳材料二中所体现的思想及学说,并举一例说明这一学说的运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人与人之间本来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是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是人人可以享受的。“自从人们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量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
2019-12-2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西方文明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序号

思想家

思想主张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达·芬奇

“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


(1)材料一中①②两种思想有何共同之处,各体现怎样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德国的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人类自我精神的每一次升华,都是与古典优秀文化相接触的过程,人类古典优秀文化就像大海边连着船只的缆绳,如果没有缆绳,船只将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泊。同样,如果我们同古典优秀文化失去了联系,人类也将漫无目的地前行。”

——摘自上海译文出版社《时代精神状况》


(2)概括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材料一中①②两种思想的关系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请予以说明。

材料三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

——摘编自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并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材料四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伏尔泰

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 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的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卢梭《社会契约论》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4)根据材料四,概括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的主张。结合所学,分别举例说明近代欧美资产阶级践行其主张的实践活动。
2019-11-1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B卷)试题

7 . 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中国的诸子百家学说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儒家学派开山鼻祖孔子在杏坛讲学

(1)材料中反映出这位思想家的哪些主张?

(2)儒家学说创立后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

填写下列表格。

时代人物主要思想主张
战国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荀子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
南宋“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

与老子、孔子同时代,古希腊的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许多伟大的精神导师诞生,他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面对人。

(3)请写出上述两位思想家带有人文色彩的格言。

(4)有人说,从14到18世纪是人文主义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分别阐释这两个阶段的思想主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那个时代欧洲有许多中国迷,也就是向往和崇拜中国的人。那时欧洲学者们认为要向中国学习,要与中国接轨。

伏尔泰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欧洲人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他们传说,中国是以孔子的理论来指导的国家,整个国家就和一个大家庭那样亲爱和睦。统治者是“充满了仁慈”的,老百姓则是诚实而礼貌的。莱布尼茨(德意志人,与牛顿分别创立了微积分)说:中国老百姓“服从长上,尊敬老人……中国(即使)农夫与婢仆之辈,日常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彼此非常客气,其殷勤程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

“那个时代”指什么时期?简要说明,莱布尼茨等学者为什么会大力赞扬中国?

2018-06-1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伏尔泰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二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是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阐述“此等论调”与“民权共和之说”的关系。

(2)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

(3)试从社会转型角度来阐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和欧洲启蒙运动分别产生的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法律还褒扬善行。     
注:在1 8世纪的法语中,“哲学家"一词含义大体上是贤能的智者,并不一亭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哲学有专门研究的学者。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没有强大的教会能与皇帝抗衡,恰恰相反,宗教势力往往需要皇帝的支持,所以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因此结论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以上材料均出自许明龙著《欧洲1 8世纪“中国热”》
(1)在伏尔泰看来,古代中国政治具有哪些特征?
(2)与伏尔泰相比,在中国君主权威和法律效力关系上孟德斯鸠的观点有何不同?孟德斯鸠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