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的启蒙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1718世纪东西方著名思想家的教育主张



解读上表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简要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 .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认为: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契约,起源于社会契约,阅读下列材料:

在社会契约论看来,国家只不过是一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契约确立了作为统治者的政府和被统治者的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种契约的成文形式就是宪法…现代宪法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同时强调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现代宪法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宪法实际上是政府与人民之间订立的一项契约。因为一个合法的政治社会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同意应在人们为建立政府而达成的社会契约中反映出来。

——蒋永甫《现代国家构建:社会契约的维度》


请回答: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契约精神与社会进步”这一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20—200字左右)
2020-09-2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写于175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老实人”甘迪德是一位男爵收养的私生子,由于他爱上男爵的女儿,结果被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漂泊流浪,一路上他遭遇种种的折磨和灾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陷害、迷信,可是他仍然坚信他的完美世界观。直到他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他终于慢慢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漠,于是他抛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并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因为劳动使人们远离三大痛苦:烦恼、过错和欲望,这是让生活轻松的唯一办法。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度,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法律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为所有的人都提供了平等的公正;在公共生活中,优先承担公职所考虑的是一个人的才能,而不是社会地位或者属于哪个阶级;我们在政治生活中享有自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BC5世纪,伯利克里《在雅典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讲》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之手或同一个机构之中,就不会有自由存在。因为人们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强制执行这些法律。”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848年,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外国革命是由争自由而起,奋斗了两三百年,生出了大风潮,才得到自由,才得到民权。……民族主义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但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1924年,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二讲》


材料涉及到关于“自由”的诸多探讨。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概括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的观点。(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论述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01-30更新 | 3907次组卷 | 53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冲击下,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主流。这一主流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则将这一思想主流发展到高潮。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时代宣告结束,为民主、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创。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下丧失主流地位》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18、19世纪以来西方与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儒家思想在东西方的地位变化及其原因”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60字左右)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形象五花八门,观点迥异。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