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指出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意义。
2 .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出现“中国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政治的看法及其各自的理由。

材料三   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通过各种渠道与在华传教士建立了通信联系的欧洲学者中,最有名的便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另一位与传教士有很多交往的学者,是法国人弗雷莱。

——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


(2)为何两位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看法有如此差异,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机器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工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各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观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绎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纬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得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他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得原因做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刊《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   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   材料二主张用什么犯非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1549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东西方思想文明在对话中相互碰撞融合,推动着思想文明不断地丰富、发展、多元化。仔细阅读以下几个研究主题,回答相关问题。
主题一   早期东西方思想文明的“遥相呼应”

材料一   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人物观点
荀子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彼特拉克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主题二   孟氏学说的“墙里开花墙外先香”

材料二   孟德斯鸠的政治学说“墙外先香”(最先实践于美国),源于它的适用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作支撑。在与英美模式相似的商品经济与社会文化可以亲和的社会,它的学说相对可以实现。相反在社会历史文化专制土壤深厚,商品经济还没有建立的国家里,想通过激进的革命来对社会进行改造,而离权力约束和制衡的道路会更远,中国辛亥革命宪政之路没走通便是绝佳的例证。

——摘编自尹志学:《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启示》


主题三   近代东西方思想文明碰撞与中国化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他们的实践活动既与时代的脉搏相吻合,也将文明本土化的层次与境界提升了许多。

——文池《思想的灵光》


(1)材料一中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分别反映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所述最先实践于美国的是孟德斯鸠的哪一思想主张?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辛亥革命宪政之路没有走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实践活动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限制君权,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其次是设立丞相,以防止君权过分膨胀;再次设立学校,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在教育上提出“使治天下之具(人才)皆出于学校”。他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主张“均田”、“齐税”而又不排斥富民占田的“井田制”构想。故此黄宗羲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材料二: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在经济上,他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在政治上,他提出“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歌德称赞“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1794年卢校的遗体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1)依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卢梭与黄宗羲思想的异同点。
(2)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对其所处时代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请分别指出其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作“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弓公迄,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然而,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但是,它并不总是存在于政治上温和的国家里,只有那里的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对有关国际事务的执行权和对民法有关事务的执行权二在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精神上是自由的,不受他人的支配,应该使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有关自由和权力的观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对东西方当时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成因
7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近几年的中外交往中孔子言论越来越多地被引用。如2008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问中国时题写了"中庸之道",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发表演讲时引用孔子的"温故而知新",李克强在出席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仪式时引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德不孤,必有邻"等。

材料二: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同样,越是能融入世界体系,就越是能凸显民族特色。今天的世界,是多元的世界,今天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近年来,各国民众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兴趣,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热心学习中文和中国典籍,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遍布,就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时代大趋势。

——纪宝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材料四   2009年12月22日,正在柬埔寨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金边出席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挂牌仪式。习近平在揭牌仪式上致辞,并与柬埔寨副首相索安共同为孔子学院揭牌后亲切握手。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指出为什么孔子言论被广泛引用。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影响。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8 . 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帝不是一个有人格的存在者,而是一个无限的、永恒的“智慧的实体”,是“世界理性”;……我们深信有一个神存在,我们是他的作品

——伏尔泰《形而上学论》

从事物的表象来论上帝,无疑是自然哲学份内的事。只有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时上帝有所认识。

——牛

材料二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立法之权

——伏尔泰《以英国人的口吻》

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l)概括材料一中伏尔泰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牛顿“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的主要著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卢梭在私有制和国家政治制度一上的主要观点。简述他们的政治启蒙对欧洲社会进程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