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扩展、影响与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作。

——《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路德的宗教改革使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材料四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古代中西人文主义思想出现差异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关于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二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中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文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的“中国热”。当中国的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走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你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3 . 在“人与社会”这一哲学命题上,西方人文主义者的探索和奉献精神彰显了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真正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神话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和力量,体现出古典人本主义。……人类对于自然相对独立.对于自身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人不是社会与国家的消极附属品,而是宇宙中万物的尺度。

        ——杨师群《中西方上古宇宙观及相关文化之比较》


材料二     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是古希腊哪一学派“人文主义”思想的诉求?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诉求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个人主义的伦理观”走向民众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科学与思想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革命的原则”的主要内容。
2017-12-1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首发]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 考试历史试题

4 . 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可能也不应当区分古代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因为它们是合二为一的。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顾炎武(1613—1682)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众治”主张
王夫之(1619—1692)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四、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主要思想
伏尔泰(1694—1778)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力
孟德斯鸠(1689—1755)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卢梭(1712—1778)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世界”和“人的发现”分别是指什么?

材料二中的主张有何特点?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其思想的共同点。与明清时期相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的侧重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性质和历史作用两个方面谈谈东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

2018-01-0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第十九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和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私学文化”的兴起与孔子什么主张和思想有关系;并分析“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及其神学”遭到“怀疑及反感”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指出人文主义的新发展

2017-09-0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海湾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6 . 启蒙运动不仅倡导一些核心价值理念,而且还发展出一整套如何实现核心理念的制度安排;不仅讲自由、平等、博爱,还要讲如何建立一套制度来确保人民的权益和政治权力不被滥用。这体现出启蒙运动的特征是
A.追求个人独立自由
B.注重国家管理民主化
C.倡导依法治国理念
D.主张核心理念制度化
2017-02-27更新 | 515次组卷 | 25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盘锦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二   智者学派认为,正义、美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相关,是由人制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苏格拉底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行为。

材料三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四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古希腊思想家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3)材料三提出怎样的思想主张,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的?

(4)材料四中“新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什么?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精神有了怎样的发展?

9 .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材料三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人文主义思想出现差异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4)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