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22 道试题
1 .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关于意大利玉米种植的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可用于(       
史料一

在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和达·乌迪内(1515~1517年)的画中,玉米苞种植于花园中,当作花卉来欣赏

史料二

1584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年,玉米构成一个农场主送给修道院礼品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记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赖以维生的资源”

A.研究新物种的引进价值的变化B.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印证价格革命降低农产品价格D.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示意图


材料二   

文明地区主要作物和家畜社会生活
古代中国水稻、粟、黍、猪、狗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国家重视水利工程修建。
古代埃及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等土地主要由神庙和王室占用,形成了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古代罗马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等王室、神庙、贵族和商人等占有大量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古代巴比伦谷物.橄榄、葡萄等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土地日益集中于贵族或富人手中,小
农逐渐破产。
古代希腊大麦、小麦、葡萄、橄榄等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了许多果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海外贸易发达。
古代美洲玉米、甘薯、骆马、羊驼等除贵族私有部分外,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归村社和私人所有。

——以上材料均据《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选择性必修2》(星球地图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简要描述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情况。
(2)分别说明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3)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6世纪初的物种传播简图,简要说明你的设计及理由。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晋张华编纂的神话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有近20条有关张骞和西域的资料,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对丝绸之路记载最丰富的典籍。所谓“小说”,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野史。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博物志》中共记载了9种来自丝绸之路的植物:胡桃、大蒜、胡荽、石榴、红蓝花、葡萄、胡葱、苜蓿、胡麻豆,其中8种为张骞带回。而在《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明确提到的植物只有葡萄和苜蓿,是否由张骞引入也不太明晰。《博物志》卷二《异产》载:“《周书》曰:西域献火浣布……污则烧之则洁……汉世有献者。”火浣布即石棉,在古人眼中是神奇之物。《博物志》所谓“《周书》记载”,实际上来源于“周穆王大征西戎”的传说。但东汉时石棉的确仍通过丝绸之路流入中原,《后汉书·西域传》载:“大秦国作黄金涂、火浣布”。《博物志》卷三《异兽》中记载了一种能“食虎豹”的“小兽”,并刻意描写其“大如狗,然声能惊人”。后世学者考证这一小兽为“狻猊”,即东汉时西域诸国多次进献的狮子。《博物志》的记述,与同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密切相关,佛教经典中将“佛祖讲经”形容为“狮子吼”。

——摘编自张黎明《史料与传说:<博物志>中的“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使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简析《博物志》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4 . 《新青年》在部分省份和城市销售状况统计表
地区销售状况
湖南全省1919年8月长沙文化书社成立,半年之内销售2000本。此前销行极少。
四川成都1916年底初到成都时只卖了5份,3个月后,销数才超过30份。到1919年下半年,销售顿然改观。
浙江杭州新文化刊物在杭州的集中出现是1919年夏秋以后。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表中的现象,最合理的是( )
A.南方社会比北方更加保守B.爱国浪潮激发民众关注时事
C.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D.《新青年》主流价值发生转变
5 . 历史上 “濮议”,是宋英宗时代对生父濮王应该作为 “养父仁宗的堂兄” 来对待,还是作为“英宗皇帝的生父”来对待的讨论, 引起了一系列政治事件。用现在的价值观看,这简直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争执。但是,在近代价值观以前,濮议本身,一直被反刍和议论。下列关于濮议的历史价值, 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A.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
B.由于年代久远,事端繁复,此类历史争论在今天看来都不值一提
C.议论重点不应放在争论的本身,而是应放在说明造成争论的缘由
D.历史争论须史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留待后人评说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展品(部分)   

AB
海昏侯墓出土玉印。“大刘”之“大”,“大”应读“太”,源自刘贺始封海昏侯国“太祖”之号。《汉书》记载有豫章郡十八县孔子徒人图漆衣镜部分(孔子、颜回像)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
CD
万贯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黄金器物总数达478件,土饼金385枚。青铜器、玉器、漆器、衣物丝织品等。异域风光文物。如具西域文化特色的独角羊形象的银质当卢。

注:海昏侯刘贺为汉武帝之孙。

——根据海昏侯博物馆公众号信息整理

材料二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字中(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

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据此推算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七年)(前566年)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非文物穿衣镜上的记载,2015年出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海昏侯墓相关文物展品对研究西汉政治、经济、思想和中外交流等方面有何史料价值?
(2)基于材料二,有人认为“《史记·孔子世家》有违历史史实”。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
2023-04-14更新 | 393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史诗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些史诗都是由游吟诗人歌唱、口耳相传留下来的。也就是说这些诗是变化的,是根据时代和听众的反映不同而发展的。”据此可知,古代史诗(     
A.准确传递过往历史B.符合当时时代特征
C.体现各地文化交流D.拥有极高史料价值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说明:图1为三晋(韩、赵、魏)通行的由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的铲形币。

图2为齐国、燕国通行的刀类青铜铸币,由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变而来。

图3为楚国流通的铜贝——蚁鼻钱。

图4为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图5为南宋行在会子库钞版(即南宋印会子的铜版)

材料二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嘉靖初,“钞久不行,钱亦大壅”,朝廷遂专用银矣。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1)从史料类型、艺术价值、技术价值方面概括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2022-12-1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件伟大的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翔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材料意在说明《清明上河图》(     
A.是对太平盛世的刻画B.受到现代艺术家重视
C.开创了新的绘画模式D.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22-12-0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研究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某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上三则史料,请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
2022-12-2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