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扩展、影响与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14~18世纪,欧洲先后出现两次思想解放的进步潮流(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并且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在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压制。14世纪后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并次第扩展到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无论思想家、文学家还是艺术家,都高举“人文主义”旗帜,以其诗作、画作、剧作宣扬人性,抨击教会的虚伪,帮助人们冲决宗教神学的网罗,从上帝的羔羊变为独立的个人。

材料二……博马舍更是以尖锐锋利的笔触去论述第三等级的“小人物”远比贵族老爷更为强而有力。他在《费加罗的婚礼》中为主人公、作为贵族仆人的费加罗安排了一段自白,是费加罗在与贵族主人较量、斗智并将伯爵老爷搞得狼狈不堪之后说出的一席话:“因为您是大贵族,您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您多么洋洋得意!您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除去从娘胎中出来时用过一些力气之外,您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我,湮没在无声无息的广大人群之中,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学问和本领,就足够统治整个西班牙一百年还有富余,您居然想跟我来争夺果实!”博马舍笔下这种锐利的气势,使得国王路易十六也大为震动。他在读过剧本后惊呼:“这个人嘲笑国家中所有一切应受尊敬的事物。这个剧本上演就会产生危险,它会导致拆毁巴士底狱!”启蒙思想家们为将要取代封建制度的新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

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1)文艺复兴运动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复古吗?根据材料一说明其兴起的历史背景。

(2)图1、图2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位巨匠。请分别指出他们的名字及其杰作。

(3)博马舍的小说《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的一席话体现了启蒙思想家怎样的思想主张?由路易十六的“惊呼”,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运动有何历史影响。

2017-11-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11月考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6年2月,陈独秀明确提出:晚清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为改变自己的落后现状,已经进行了政治制度层面的改革,但未见奏效,究其原因,乃在国人的伦理价值观念未有根本之改变。他断言:“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采取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他认为要使民主立宪站住脚,就必须反对儒家三纲之说。按照这种思路,不进行根本价值观念的转变,中国人就没有资格实行民主。

——摘编自周玉萍《新文化运动中启蒙思想家改造中国国民性思想的思考》

材料二   自中世纪以来,人们的天赋理性一直受到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的控制和压抑,现在以哲学的名义把人的理性呼唤出现,恢复它的合法权利在批判之中倡导理性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确立起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伏尔泰在给达朗贝尔的信中写道:“理性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要求确认以理性来反对种种想象和别的时代的偏见,并取得胜利”。……启蒙思想家正是真诚地启发民智把潜藏于每个人自身之中的理性召唤出来,挣脱任何外在权威的束缚,使人类走出不成熟的依附和奴役状态,成为敢于运用自己理性的独立的和自由的人。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并指出中国新文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相似之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中外历史事件

1644年,多尔衮召见传教士汤若望,委任他主编新历。
1687年,法国路易十四和法国皇家科学院派遣了白晋等五名精通天算地舆的传教士来华。
1697年,康熙特派白晋为“钦差”,赴法争取招聘更多的科学家和携带更多的科学书籍来华。
1715年,康熙授意传教士德里格、马国贤致书教皇,要他选择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几人来中国以效力”。
1720年,九名技艺人才随教皇使节到中国,受到康熙的任用和优厚待遇。
1590年,耶稣会士罗明坚返回欧洲后向罗马的外交官和耶稣会士学者提供了其巨著《图书论》中有关中国的资料。

1687年,巴黎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中国的哲学家孔夫子》。
1735年,耶稣会士杜赫德在巴黎刊印了由耶稣会士在中国的考察资料汇总成的巨著《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
1767年,魁奈因发表鼓吹中国政治制度的著作,被誉为“欧洲的孔子”。
1770年后,霍尔巴赫发表《社会体系》,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布“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材料三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2018-01-0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圣母子像作为基督教艺术的代表,时代背景不同,代表性的作品特色各异。


(从左到右)第一幅图摘自中世纪壁画《康奈诺斯皇帝夫妇与圣母子》(局部);第二幅图是摘自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绿垫圣母子》;第三幅图是现代主义画家马克斯·恩斯特于1926年创作的《在三个目击者前掴打年幼耶稣的圣母》;最后一幅图是艺术家达利于1950年创作的《利加特港的圣母》,圣母双臂抬起呈金字塔状,圣婴和一个原子核在她空心的身体里,所有一切都是悬浮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背景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从图3中任选两幅画作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6 . 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四: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017-05-04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   18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重农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国家的权力,扶植和保护人民的权
利,自由择业,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一孔子坐于高台之上,学生围坐四周;图二雅典老师与学生站在一起平等交流。教法上看,孔子传道式,雅典讨论式。)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法英两国经济思想各自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图注:

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高高翘起。
材料二 (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全球通史》
材料三 因为您是大贵族,您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您多么洋洋得意!……除去从娘胎中出来时用过一些力气之外,您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我,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学问和本领,就足够统治整个西班牙一百年还有富余”。——博马舍《费加罗的婚礼》
(1)材料一所体现出的思想及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指什么?
(3)材料三所体现出的思想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4)以上三则材料体现的主题是什么?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拉斐尔《圣母与圣子》 图二《论法的精神》   图三中世纪圣母像                                                                         
回答(1)拉斐尔《圣母与圣子》反映的是什么题材的绘画?从作品的名字和画中的内容看,此时的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对比图一和图三两幅艺术作品的不同,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论法的精神》被称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这种主张有何具体实践。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哪些相同点?
2010-12-21更新 | 4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四川省泸州天立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