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伏尔泰的主张和作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遣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具有超触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动力性的特征。

材料一 精卫顾炎武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木众鸟多,来燕去自成案。

注:该请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诗的内容取材于《山海经》,借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表达诗人的志向。“精卫”是诗人的化身,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担露。

材料二 这个人(伏尔春)生活的84年,处于君主制度的极点和大革命的明之间。他出生时,路易十四仍然在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大已经登基;他的播篮虽笼罩着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终宝光,他的灵框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伏尔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维克多·雨果在伏尔逝世10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材料三 这次受到表彰的改革先锋,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贡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坚持正确改革方向;他们冲破思想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国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奋斗在改革开放一线,引领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变革,推动改革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幸献,作风优良,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赞誉。

——《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201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诗蕴含的人文精神内通,并简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尔泰的名宇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这句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先锋人物的共同特点
2 .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的第一部著作《明夷待访录》(1662年)乃是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他在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他认为君主及其臣子应服务于民,而不是相反。他强烈反清,屡受封官之许,皆推辞不就,1695年终老于家。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的思想直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才重放光芒。

——谢耐和《中国社会史》等

材料二   伏尔泰……用一种风趣、嘲讽甚至是挖苦的语气批判任何不宽容的制度和压迫政策,宣扬个人自由。他讽刺的对象也包括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成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


(1)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宗羲和伏尔泰两人在思想上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列举17-18世纪的欧洲还有哪些思想家也曾提过上述观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伏尔泰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2019-05-3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世界不同地区文明冲突碰撞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顾立雅《孔子中国之道》

材料三:嗟予小子无学,顽陋不足以言革命独立之大义。兢兢业业,谨模拟美国独立之义,约为数事,再拜顿首,献于我最敬最亲爱之皇汉人种四万万同胞前,以备采行焉如下:…

——各人不可夺之权利,皆由天授。

——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属天赋之权利。

——不得侵人自由,如言论、思想、出版等事。

——各人权利必要保护。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而各假以权,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无论何时,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政府,而求遂其安全康乐之心。迨其既得安全康乐之后,经承公认,整顿权利,更立新政府,亦为人民应有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普罗泰格拉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莱布尼茨盛赞中国儒学的原因,并指出伏尔泰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理由。
(3)材料三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4 . 古往今来,各种思想文化体系看似独立存在和发展,实则互有渊源和交融,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

——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伏尔泰从青年时的《哲学通信》到晚年的《路易十四时代》,都历历可见培根、牛顿、洛克的影响,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更是洛克《政府论》的深化和具体化。……恩格斯曾说到,只有英国是自由最多的国家。……在法国还是王权专政和教派斗争和迫害正炽的时候,在英国已实行“虚君”的议会民主制和“宗教宽容”;英国的知识分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牛顿的葬礼如同“国葬”,而法国的笛卡尔却孤寂的死去……恩格斯的话无非验证了伏尔泰之所见。

——摘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并简述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举例说明法国启蒙运动受英国影响的表现。
5 . 明末清初的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现了一些思想家,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和归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黄宗羲(1610—1695年)抗清斗争失败后,他归隐家乡。他的第一部著作《明夷得访录》乃是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他在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他认为君主及其臣子应服务于民,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戟的思想直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才重放光芒。

——摘编自[法]谢耐和(中国社会史》等

材料二伏尔泰(1694—1778年),在英国流亡期间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在他的作品中,宣扬个人自由。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请回答:
(1)黄宗羲和伏尔泰是同时代的人物,他们都经历过哪个世纪?根据两则材料概括两人思想的共同点。
(2)根据两则材料,指出两人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其不同的经济或政治根源。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专制国家里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个别的帝国。那里的教育主要是教人怎么样相处:“为人只讲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所以范围是很窄狭的;只是把恐怖置于人们的心中。三分不痛不痒的真话与七分结结实实的假话结合得天衣无缝。这种教育把一些极简单的宗教原则当知识置于人们的精神中而已。在那里,知识招危险,竞争足以惹祸;至于品德。亚里士多德不相信上述品德是属于奴隶的。这就使这种政体的教育范围极为狭窄。因此在像中国这种国家里,儒家教育从某些方面来说,是等于零的。它不能不先剥夺人们头脑中应得的一切,然后再给人们一点点的东西;不能不由培养坏臣民开始,以便培养好奴隶。

——孟德斯鸠论儒家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关于中国形象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该观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朱子大全》

材料三   伏尔泰说:“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则的时代。”……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的核心道德规范思想。
(2)概括材料二中朱熹的思想核心。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朱熹关于道德规范的主张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的人文主义核心思想是什么?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哪场运动的思想主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材料三   孟德斯鸠指出: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重视美德教育的背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的主要思想主张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18世纪在西方先后出现了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2019-01-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上蔡县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古今中外,智者的箴言引领着思想的进步,是人类珍贵的思想宝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材料三: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并分别指出孔子与董仲舒所处时代统治者对儒家学说的态度。
(2)依据材料概括伏尔泰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中,陈独秀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中智者的箴言,谈谈东西方思想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伏尔泰的思想,渗透着一个理想——自由。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法律的保护,他所拥有的一切随时都可能被剥夺和窃取,那么,个体自由便荡然无存。在无政府状态下,社会陷入混乱,法律任由暴力与阴谋践踏,公民的自由就像无根的浮萍,而国家要强大必须“使最高权力巩固强化,无人非议”。“最高权力”就是王权。同时,为实现自由,还要依靠宗教对那些“隐蔽的罪行”进行制裁。伏尔泰认为,当身份、地位、财富、职业的不同人平等地服从法律,每个人的自由也就得到了保障。伏尔泰的自由观,不仅成为法国民众与现实的不自由进行斗争的精神,还为后人思考自由提供了典范。

——摘编自卢少鹏《论伏尔泰的自由观》


(1)根据材料,概括伏尔泰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伏尔泰的自由观。
2018-12-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