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伏尔泰的主张和作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伏尔泰认为,国家的法律应该充分体现和保护公民自由的权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私有权。财产私有权是人在自然状态下就拥有的一种天赋权利,保护公民的财产私有权,会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富裕和繁荣。伏尔泰写道:“自由和财产是英国人伟大的理性声音……是自然的呼声……地产的所有者种植自己的世袭土地比种植他人的土地要好。”但卢梭却认为,私有制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他并不是永恒的。“当他们仅从事一个人能单独操作的工作和不需要许多人协助的手艺的时候,他们还都过着本性所许可的自由、健康、善良而幸福的生活,并且在他们之间继续享受着无拘无束的自由交往的快乐。但是,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具有两个人的粮食的好处,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编自宋全成《欧洲启蒙思想中的两大派别之比较—以自由平等观为例》

材料二在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看来,私有财产权利能实现保护个体权利的重任。然而,财产所有者毕竟不是社会的全部。作为人类的一员,贫乏者本该享受自然的馈赠,如今在私有财产权利的法权限制下却无法获取正常生存所需。劳动创造了私有财产,但对于弱者来说,劳动成为奴役的工具。劳动能为财产所有者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他们用这些他人劳动创造出的数量更大的财富稳固实现对劳动者的奴役。个体不是生活在孤立的现实中,仅仅保护个人自由与权利的扩展源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最终作用于个体,使其停滞不前。个人自由与权利的扩张源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如若将人类的共同体打散成孤立的原子,这样缺乏交往的状态只会带来固守与蒙昧。

——摘编自吴杰《近代西方私有财产权利观念的考察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和卢梭对私有财产拥有不同看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私有财产权存在的缺陷及结果。
2 . 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往往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9卷,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却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天下”,这个“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

——摘编于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异教土壤都是应受天谴的,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世界之外。中古时期伊斯兰历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实际是伊斯兰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其周围地区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化外而已。到了18世纪,伏尔泰著《风教通议》时,废洪水创世之说,从他当时认为最远古的中国讲起,并把欧、亚、非、英几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

——摘编自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希罗多德与司马迁对世界历史认知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对世界历史认识的突破并分析其原因。
3 . 15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全球联系逐步建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尼拉大帆船是一种木制帆船,一般载重量在几百吨到一二千吨左右。它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由于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当时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这条特殊的海上流通路线被称为“大帆船贸易”,形成了跨太平洋的丝、银对流,巨额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4亿比索,其中一半流入中国。大帆船贸易也促使原产美洲的玉米、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勤劳的中国人也通过大帆船贸易远渡重洋,为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

——摘编自韩晗《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影响》

材料二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汲取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对启蒙思想家政治主张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觉得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孔夫子,对于他的国家的上古时代所作的见证。因为孔夫子决不愿意说谎,他根本不做先知,他从来不说他有什么灵感,他也决不宣扬一种新宗教,他更不借助于什么威望,他根本不奉承他那时代的当朝皇帝,甚至都不谈论他。再说一遍,中国的儒教是令人钦佩的。毫无迷信,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忽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摘编自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弊端而诞生于西方社会中的理论,对于历经数千年之久的中国文化传统来说,是一种外来的哲学,在20世纪初传进中国以后,能够席卷中国大地,成为主流思想意识形态,除了理论本身强大的生命力以外,还因为它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相通性、相融性,这也是其作为外来的哲学而能迅速的被中国民众所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魏丕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和中国国情及儒家思想交融的历程》

材料三     钱穆先生说过“今天的世界,交通方便,全世界如一国。我认为儒家对今天以后的中国,仍当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对世界文化亦自有其应有之影响。”两千多年来,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不断被深化和提升,儒家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也是联结世界人民命运的文化纽带,可以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滋养和文化支撑。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的主要观点,他是如何借助儒家思想支撑这些观点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能被中国民众所接受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文化如何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滋养和文化支撑?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伏尔泰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他还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并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且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较晚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鸠、卢梭等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毫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编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两者目的在本质上有何相同之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要想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应当应用自然的禀赋和实践;此外还宜于从少年时就开始学习。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只有“好的法律”才能维护自由。但法律只能惩处“公开的罪行”,对那些“隐蔽的罪行”却无能为力,对此,“制裁之道,唯有宗教”。他认为,“最好的政府必须尽可能保护每个人的这个天然礼物——自由”,他希望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他喻之为“椰子”)作为一个典范在全世界“试种”和推行。他认为,真正的平等是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每个公民“对自由、对财产所有权、对受法律保护享有平等权利”

——摘编自卢少鹏《历史视野下的启蒙论伏尔泰的自由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普罗泰戈拉的主要思想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个人主义的伦理观”的含义,分析“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是如何“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的?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的主要思想并说明其实践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程朱理学把“理”当成最高的本体,把宇宙实体和宇宙规律与儒家伦理的原则结合起来,在道德实践上,“理”被强化为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虽然这个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有其很强的道德规范和指导功能,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所抑制的。因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心学。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所以,从理学到心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内在的展开。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   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美】麦克尼尔《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推崇宋明理学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