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伏尔泰的主张和作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伏尔泰将公正视为自然法的核心价值,他说:“从自然法的观点来看,现有的关系通常作为非自然的、不合理的关系而被摒弃”。由此可知,伏尔泰(       
A.批判民主的滥用B.认识到浪漫主义的危害
C.抨击了封建制度D.划清了与君主制的界限
2020-03-10更新 | 327次组卷 | 5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重难点14近代化大门的开启(17世纪中-18世纪初)
2 .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谈道:“要是在英格兰只有一种宗教,怕的是可能要闹专制:要是在那里有两种宗教,它们自己相互之间可能要互相扼杀;但是那里有了三十多种宗教,而它们却都能和平地与幸福地生活着。”这一思想体现了
A.民主性和多元性B.国际性和融合性
C.法治性和竞争性D.科学性和时效性
3 . 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地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指
A.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主张三权分立
B.反对教会的封建束缚,主张“信仰得救”
C.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天赋人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D.以理性思考社会,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与法制
2021-10-20更新 | 636次组卷 | 56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尖子生培优题典(新教材新高考)-考点1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程朱理学把“理”当成最高的本体,把宇宙实体和宇宙规律与儒家伦理的原则结合起来,在道德实践上,“理”被强化为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虽然这个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有其很强的道德规范和指导功能,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所抑制的。因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心学。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所以,从理学到心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内在的展开。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   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美】麦克尼尔《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推崇宋明理学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伏尔泰在改编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有意识的误读”。他有意识地加入自己的理解,如把赵氏的“复仇”改成了“谅解…‘宽容”“尊重”。伏尔泰此举
A.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B.推动了新剧种的发展
C.探索了启蒙思想源头D.体现了西方人文思想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8世纪中西方出现的部分文化现象。

1590年,李贽出版《焚书》。1602年,因“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入狱。
1601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北京,向明神宗献自鸣钟、八音琴、三棱镜、天主像、圣母像等。次年在中国刊印了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1607年,由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正式出版,使西方几何学第一次传到我国,对我国的几何学发展起了十分重要作用。
1612年,《泰西水法》由意大利传教士讲授,徐光启根据笔记整理,并结合中国的水利机械情况经过实验后编译成书。后被收入《四庳全书·子部农家类》和《农政全书》。
1613年,耶稣会士曾德昭到达中国,163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为西方人理解中国,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提供了理论前提。
1663—1679年,黄宗羲于慈澳、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1756年,伏尔泰的《风俗论》在日内瓦出版。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也对中国有不少论述。伏尔泰借用中国儒家思想对当时法国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


从表中提取至少两条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7 . 1778年,一位84岁老人回到巴黎。美国驻法大使富兰克林带着孙子前往拜访,小孩获得了“上帝,自由,宽容”的六字祝福。同年,老人逝世,不被当局允许在巴黎安葬。13年后其遗骨被迁入先贤祠,棺木上镌刻着“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它拓展了人类精神,并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这位老人
A.对理性作了哲学探讨,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B.赞颂原始社会,其思想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创作《哲学通信》,并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反对君权神授,提出分权学说以防范君主专制
2019-12-27更新 | 109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知临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一个为人尊敬而又富裕的国王,有无限权力去行善,却无力去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从中可以看出,伏尔泰主张
A.剥夺君主统治权
B.推行渐进改革
C.培养君主的道德
D.实行君主立宪制
9 . 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2019-05-09更新 | 2152次组卷 | 33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济南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1月检测历史试题
10 . 伏尔泰曾说:“当你睡觉在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还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你不会在半夜三更从你妻子的怀抱里或从你孩子的拥抱中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堡,或流放沙漠;当你若有所思,你有权发表你的一切想法。”这说明伏尔泰主张
A.教皇赋权
B.天赋人权说
C.开明专制
D.主权在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