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齐民要术》总结了种植谷类的经验:“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这是因为“春气冷,生迟,不曳挞则根虚,虽生辄死。夏气热而生速,曳挞遇雨必坚垎”。这表明当时(     
A.气象学获得显著进步B.农业生产注重因时制宜
C.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D.耕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2023-10-27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古代农书与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

时间书名主要内容
先秦《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
西汉《氾胜之书》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
北魏《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
宋代陈旉《农书》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
元代王祯《农书》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
明代《种树书》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
《农政全书》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

——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

材料二   《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穙种,七月、八月犁稀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类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菌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

——据《齐民要术》

材料三   《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类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浅深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

——据陈旉《农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这一著作突显
A.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B.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C.中国传统科技开始进入了总结阶段D.工商皆本的思想已经出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农事必知天地时宜,则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无不遂矣。"明代农学家马一龙说∶"故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知不输力者,虽劳无功。"这表明
A.农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B.宋明时期人地矛盾逐渐显现
C.农业生产中稻麦种植减少D.封建国家重视农业技术创新
2021-01-06更新 | 753次组卷 | 1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学者在对元朝时期的《农书》与明清时期的《农政全书》《授时通考》三部中国农书对比研究中发现,后面两部书所列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这说明明清时期
A.农学研究最为突出B.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C.农业技术停滞不前D.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2020-10-30更新 | 161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涉及饮食烹饪的内容占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童、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据此可知,《齐民要术》
A.是古代工艺技术著作的精品B.体现出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
C.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D.反映了北魏农民生活的安逸
2020-09-22更新 | 329次组卷 | 14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衡水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B.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
C.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D.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
2020-07-10更新 | 1789次组卷 | 24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秧马等。“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

——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作物的栽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十六、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土豆对英国农业产量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异同。并指出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技术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秧马等。“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

——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作物的栽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十六、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土豆对英国农业产量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异同,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
(3)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政全书》共60卷,约70余万字,分成12目:农本(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国朝重农考);田制(井田考和《王祯农书》中各种田制图);农事(营治、开垦、授时、占候,以屯垦为中心);水利(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泰西水法》);农器;树艺(名物、蔬菜、果树);蚕桑;蚕桑广(木棉、苎麻);种植(经济作物);牧养;制造(食品、房屋);荒政(备荒、附《救荒本草》和《野菜谱》)。

——摘编自《中国古代科技要籍简介》


材料二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全书共五部分:首先是“定义”,这一部分给出了物质的量、时间、空间、向心力等的定义。第二部分是“公理或运动的定律”,包括著名的运动三定律。接下来的内容分为三卷。前两卷的标题一样,都是“论物体的运动”。第一卷研究在无阻力的自由空间中物体的运动,许多命题涉及已知力确定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轨道、速度、运动时间等),以及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确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给定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流体力学以及波动理论。压卷之作的第三卷标题是“论宇宙的系统”。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部著作问世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部著作在内容上的不同并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