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B.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C.儒家思想的不断完善
D.通俗文学逐渐平民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汉武帝时期,封建王朝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达到鼎盛状态,为文人对封建君主的歌功颂德奠定了客观基础,出现了气势恢宏的“歌咏封建君主”的散体大赋。东汉中期以后,民生凋敝,但统治阶级依然奢侈成风,汉赋逐渐专注于描写单一事物,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现实感,抒情小赋流行开来。

材料二   汉赋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夸张、幻想,营造出一种美妙的意境,使描写色彩鲜明,形象具体。建安(汉献帝年号)以后的很多诗文都从汉赋中得到不少启发。汉赋中关于京都、田猎、物色等内容的赋文对于汉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有详尽描述,它对社会生活的记录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辛德董《汉赋与汉代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赋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赋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周代的采诗官每年春天深入民间征集抒写民情民愿的诗。“采诗,采取怨刺之诗也”。国家如没有重大的政德和军功事件发生,泛泛的歌功颂德作品被视为“下作”,不在征集采撷之列。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矛盾日益激化B.统治者高度重视民情
C.诗歌题材比较单一D.政治统治出现衰败趋势
4 . 不同的时代其文学的主流形式也有不同。如表信息可以说明
文学形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
节选群窈嗟内安能使我今宵杨柳地也天也我见见了

A.不同地域流行不同的文学形式B.不同的文学形式之间互相影响
C.我国文学发展呈现出平民化趋势D.小说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文学形式
2020-12-1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远古之时,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天地不能覆盖和容载万物;火势蔓延,水势浩大;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笄射九日,落为沃焦。”“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据《淮南子》《山海经》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上古文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3)焦循在《易余龠录》中评价中国古代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2019-11-1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阶段测评(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文化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指出明清小说产生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的趋势,并谈谈你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东汉中后期,歌颂国势声威、极尽铺采的大赋渐少,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这一变化可说明
A.汉赋创作开始关注社会政治B.汉代文学日益走向衰弱
C.文学特色深受时代环境影响D.新儒学强化社会责任感
2022-01-2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东汉中后期,歌颂国势声威、极尽铺采的大赋渐少,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这一变化可说明
A.文学创作背离主流文化B.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历史记载,《诗经》中的《国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雅》《颂》应是出自贵族之手,但后来三者被汇集成册,成为主要供上层阶级学习、唱诵的作品,所谓“不学诗、无以言”;汉代乐府诗歌成就最高的《孔雀东南飞》,却是无名氏的作品。这表明当时
A.文学发展体现社会价值观变化B.文学作品的大众特色鲜明
C.文学作品折射社会阶层的分化D.文学作品的阶层界限模糊
2020-10-1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