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字与书法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仓颉创字,敬天敬神,担着大伙的祸福安危。在那些文字造型中,很少有横冲直撞、东侧西歪的文字,文字表情大多是平稳与安详的,充盈着一种静态的美感。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不管是象形,会意还是形声的字,不管是雄劲素放还是秀丽婉转的书写风格,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却是更加趋于稳定。汉字自商周的甲骨文、金文、篆书至汉隶唐楷,异彩纷里,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写法,同一种字体也有各种写法。各书法方家都始终不离不弃,坚定不移地信守着那个四平八稳的方块格局。


据分析,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起源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相关,古印欧语的创始人创造文字时,临慕的物象都是那些奔跑运动中的物象成是歪斜着蓄势待发的一些物象。古英语的起源有日耳曼人的影响,现代英语主要受希腊语和拉丁文的影响,而后两种语言又直接源自脖尼基文。腓尼基人为适应商业的快速要求,将埃及人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楔形文字简化成了歪歪扭扭、动感十足的22个字母,颠来倒去组成文字,希腊人在22个字母基础上变做26个字母,肇始于游牧民族或是海洋文明的拉丁字母以及由此衍生的英文,体现的是一种婉转灵动之美。

——摘编自郭东《静态美与动态美——从汉字与英文的造字差异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字与英文发展过程呈现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汉字与英文差异性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甲骨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281937年间,历史语言研究所共在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出土了极为丰富的各类文物。20世纪50年代中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了西安研究室、洛阳工作站和安阳工作站,负责殷墟、丰镐、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汉魏洛阳城和隋唐洛阳城的考古工作。1965年,我国第一个碳14实验室建立。同年,我国和朝鲜学者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开展了合作发掘。

——摘编自王巍《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1)根据材料一,说明商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考古学的发展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2-03-1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2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国家更为持久和稳定的标志和符号……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指出,1955年要发动全国讨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在全国印行,各地的群众讨论陆续展开,并对草案高度拥护。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繁体字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是严重的妨碍。方案强调国家对汉字简化的支持态度。改革文字是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根据21世纪初的国家调查数据显示,89.58%的人选择阅读相同内容的简体字印刷品,95.25%的人平时主要写简体字。下表内容为近现代以来新词汇事例。

创造新词的方式繁体字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沙发、牛顿、布爾什维克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
赋予旧词新涵义共和、格致學、科學、總统共和、格致学、科学、总统
其他西學、洋錢、孔子學院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摘编自陈先松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体现的人民立场》等

材料二   英国的殖民地开办了许多免费的教授英语的学校,对拔尖学生发放奖学金。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场。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的150年中,约一半的科学技术文献是用英文写作的。在国际海事救助和航空管制方面,各国按英美国家的安全和技术标准统一使用英语。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和美国已是世界重要的文化产品生产国。

——摘编自《英国近近现代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在不同时期重视语言文字的原因和新中国文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英两国文字变革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语言文字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2-09-10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源头和中华文化根脉。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朝实行的“书同文”制度,为国家统一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社会俗用的隶书开启了汉字隶变楷化的规范之路。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汉字还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中国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很大,但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发挥了沟通信息、联通人心、汇通文化的功能。几千年来,汉字体系前后相继,未曾断裂,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条件。

——摘编自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材料二   15世纪晚期,印刷术的兴起便教士与学者失去了对文化知识的独占权。更为重要的是,使英文版《圣经》价格更低廉,从而推动了民族语言的大众化和标准化。1536年,英王亨利八世颁行的将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的《统一法案》中强调,各级司法官员必须保证在法庭上使用英语。17世纪初,詹姆斯一世强调用英语把英格兰与苏格兰联合起来。18世纪,随着工商业发展,苏格兰人更加意识到,善用标准流利的英语写作和交流,能给自身经营活动带来更大好处。在威尔士,人们发现学习英语是摆腿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弱势的重要逢径。进入9世纪,实大在成在南等教育中的普及程度明显提高。

《统治吧,不列颊尼亚!》是皇家海军军歌,出自18世纪苏格诗人之手。歌词中饱含了辉格党的理念,即我们是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融合成的不列颠人,属于同一个国家,享有同等的权益和自由。至19世纪初,《爱丁堡评论》成为英语世界最有影响的政治读物,编辑们力图让读者感到这份出版物拥有不列颠国家文化意识,传达的是一种高度的国家使命感。

——摘编自张炜《英语与近代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语在不列颠地区盛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字和英语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的共同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东京梦华录》可看出北宋城市和唐时面貌大不相同。在汴京,街面店铺、作坊、旅馆、50余炉的饼铺、二三层楼的酒家(官营或私营都有),与住宅、寺宇杂然并见。很多大城市里每日天未明到深夜,甚至通宵都有营业。夜市上除了有大众化的食品和用品,便于夜间“勾当公事”的人和一般平民购买食用。批发商业的组织形式在北宋也有新的发展。“行”不但是批发交易的场所而已,并且是一种新起的批发机构。在城市内外河畔桥头交通方便之处或街道广场上都有各种“行”的设置。

——摘编自马媛媛《从<东京梦华录>看北宋经济发展》

材料二   在对自然和物质世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画家和科学家发现了双方的共同之处——都对世界有着浓厚的求知欲。尽管他们以各自特有的个人技艺探求他们的共同兴趣,但在宋代,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探究是同时进行的。

——摘编自迪特库恩《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摘编自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对内在世界探索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1-12-14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