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字与书法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国家更为持久和稳定的标志和符号……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指出,1955年要发动全国讨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在全国印行,各地的群众讨论陆续展开,并对草案高度拥护。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繁体字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是严重的妨碍。方案强调国家对汉字简化的支持态度。改革文字是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根据21世纪初的国家调查数据显示,89.58%的人选择阅读相同内容的简体字印刷品,95.25%的人平时主要写简体字。下表内容为近现代以来新词汇事例。

创造新词的方式繁体字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沙发、牛顿、布爾什维克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
赋予旧词新涵义共和、格致學、科學、總统共和、格致学、科学、总统
其他西學、洋錢、孔子學院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摘编自陈先松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体现的人民立场》等

材料二   英国的殖民地开办了许多免费的教授英语的学校,对拔尖学生发放奖学金。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场。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的150年中,约一半的科学技术文献是用英文写作的。在国际海事救助和航空管制方面,各国按英美国家的安全和技术标准统一使用英语。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和美国已是世界重要的文化产品生产国。

——摘编自《英国近近现代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在不同时期重视语言文字的原因和新中国文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英两国文字变革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语言文字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2-09-10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褚遂良(596-658)擅长书法,尤工隶书楷书,是唐初四大名家之一。褚遂良流传后世的碑刻《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等。但是《雁塔圣教序》与《同州圣教序》在立碑之初并无史料介绍,后世对二者有着不同的解读。明初书家是以两碑款识中所署时间先后、官品不同为依据。应该不具有正统性。在明末一直被前人认为是褚书正宗的雁塔本书史地位开始被质疑,书法边缘化。而同州本的声望则在明末书家对两种版本的重新思考、比较中得以提升。相较于之前的雁塔本,“道逸婉媚”的同州本似乎更加符合明末书家的审美趋向。清代中期,在金石碑版影响下,书家开始对碑版书法进行全方位的考据。人们也普遍接受同州本是由雁塔本翻刻而来,雁塔本的正统性再次被确立,同州本则逐渐被边缘化。

——张衍远《两版<圣教序并记>明清接受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书家对褚遂良碑刻作品《雁塔圣教序》和《同州圣教序》认识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书家认识变化的因素。
2022-05-1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甲骨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281937年间,历史语言研究所共在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出土了极为丰富的各类文物。20世纪50年代中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了西安研究室、洛阳工作站和安阳工作站,负责殷墟、丰镐、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汉魏洛阳城和隋唐洛阳城的考古工作。1965年,我国第一个碳14实验室建立。同年,我国和朝鲜学者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开展了合作发掘。

——摘编自王巍《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1)根据材料一,说明商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考古学的发展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2-03-1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2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源头和中华文化根脉。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朝实行的“书同文”制度,为国家统一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社会俗用的隶书开启了汉字隶变楷化的规范之路。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汉字还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中国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很大,但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发挥了沟通信息、联通人心、汇通文化的功能。几千年来,汉字体系前后相继,未曾断裂,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条件。

——摘编自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材料二   15世纪晚期,印刷术的兴起便教士与学者失去了对文化知识的独占权。更为重要的是,使英文版《圣经》价格更低廉,从而推动了民族语言的大众化和标准化。1536年,英王亨利八世颁行的将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的《统一法案》中强调,各级司法官员必须保证在法庭上使用英语。17世纪初,詹姆斯一世强调用英语把英格兰与苏格兰联合起来。18世纪,随着工商业发展,苏格兰人更加意识到,善用标准流利的英语写作和交流,能给自身经营活动带来更大好处。在威尔士,人们发现学习英语是摆腿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弱势的重要逢径。进入9世纪,实大在成在南等教育中的普及程度明显提高。

《统治吧,不列颊尼亚!》是皇家海军军歌,出自18世纪苏格诗人之手。歌词中饱含了辉格党的理念,即我们是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融合成的不列颠人,属于同一个国家,享有同等的权益和自由。至19世纪初,《爱丁堡评论》成为英语世界最有影响的政治读物,编辑们力图让读者感到这份出版物拥有不列颠国家文化意识,传达的是一种高度的国家使命感。

——摘编自张炜《英语与近代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语在不列颠地区盛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字和英语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的共同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它(汉字)没有字母文字的种种便利之处,但是它所体现的简朴和终极真理却牢不可破,不受狂风暴雨和艰难时日的侵袭,保护了中国文化达四千年之久。它坚固、方正而优美,恰如它所代表的精神。

——李济(音译)《中国人类学诸问题》(转引自英国哲学家罗素《中国问题》—书)


请回答
汉字方正而优美,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缩性。请自定一个时空范围,用一个汉字概括其历史特征,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予以论述。(说明:考生可选择中外历史上任何地区、范围,任意一个年份、年代、时代予以概括;标题示例:《“醒”——1919年的中国》。要求:汉字选用恰当,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2-03-16更新 | 289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东京梦华录》可看出北宋城市和唐时面貌大不相同。在汴京,街面店铺、作坊、旅馆、50余炉的饼铺、二三层楼的酒家(官营或私营都有),与住宅、寺宇杂然并见。很多大城市里每日天未明到深夜,甚至通宵都有营业。夜市上除了有大众化的食品和用品,便于夜间“勾当公事”的人和一般平民购买食用。批发商业的组织形式在北宋也有新的发展。“行”不但是批发交易的场所而已,并且是一种新起的批发机构。在城市内外河畔桥头交通方便之处或街道广场上都有各种“行”的设置。

——摘编自马媛媛《从<东京梦华录>看北宋经济发展》

材料二   在对自然和物质世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画家和科学家发现了双方的共同之处——都对世界有着浓厚的求知欲。尽管他们以各自特有的个人技艺探求他们的共同兴趣,但在宋代,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探究是同时进行的。

——摘编自迪特库恩《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摘编自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对内在世界探索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1-12-14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