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戏曲艺术、乐舞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那时所谓的戏剧多发生在祭祀仪式上,具有明显的神学宗教色彩。秦汉以后,历经漫长积累,到了宋元之际戏曲才得成型口而成熟的戏曲则要从元杂剧算起,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当时的戏曲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在长期的表演、传唱过程中,古典戏曲弘扬正气、褒奖忠义、鞭挞丑恶,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戏曲作家和表演家始终扎根于民间,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广泛的观众对象,影响极其深远,近现代兴起的电影、电视剧都多多少少带有传统戏曲的色彩。

——摘编自吴秀明《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价值与教化功能》等

材料二   近代,西方话剧被引入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在五四运动前被称为文明戏。文明戏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很难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在其初期既要面对本土文化的排异性,又必须寻求一定的依托物,作为中国话剧立足之点。同时,它还要防止被民族文化所融化,丧失其独立的品性。因此,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糅杂混合”的过渡形态,整个近代前期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因此,这一时期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却犹如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扎下根来。

——摘编自贾志刚《中国近代戏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前期文明戏的传播不同于古代戏曲之处。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前期文明戏的传播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2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件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更有赖于现实的灿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战国时期在我国思想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产生了儒、墨、道、名、阴阳等诸子百家,各家思想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甚至相互攻击,……而以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为核心,中国文化着重强调不同文化之间互补的一面,主张不同的文化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先哲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现有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胡国威《论孔子“和而不同”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两个关键因素使得唐帝国能够保持活力;折中主义(它吸收所有在之前几个世纪历史上出现的文化流派)和世界主义(对外国人及他们多种多样生活方式的包容)。外国人和外国文化在整个唐帝国,尤其是在城市,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显著的因素,对于其文化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唐朝》

材料三   长期以来,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界讨论,以下两位学者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到了今天,我们看到,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经由我们——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城市——健康地、完整地、真实地传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目的。……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有的,它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所以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摘编自单霁翔“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论坛讲话

观点二:昆曲等被列入名录,意味着所要保护的遗产已经上升到跨文化交流的高度。昆曲是传统戏曲的最高范型,是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完美的形式,……昆曲也被京剧全面借鉴,故有“京昆不分,昆乱不挡”之说,传统文人并不把昆曲单纯当做表演技巧,……其根本精神是要我们懂得为人之道,通过欣赏刚柔、动静、虚实之美,培养一种高尚的审美情趣,来热爱生活,完善自我。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7.13


(1)阅读材料一,概括“和而不同”文化观对中国先秦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内涵。
(2)阅读材料二,概括唐帝国文化的新特点。结合所学,概述唐太宗时期“外国人和外国文化在整个唐帝国,尤其是在城市,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显著的因素”的表现,并用一句话概括这对“其文化的作用
(3)阅读材料三,选择论述:①依据《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公约标志的解读,概括指出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则。依据观点一,指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②依据观点二,概括指出昆曲的文化价值。结合所学,指出昆曲保护中的“怪现象”及其出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