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哥白尼和伽利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伟大的立法者,自然是上帝按数学方案设计的,自然遵循的法则便是一种数学法则。哥白尼、牛顿等人都坚信,找到大自然的数学规律是一项神圣的宗教事业。这说明
A.基督教影响近代科学的发展B.数学成为自然科学的基础
C.天赋人权思想获得世人认同D.宗教改革巩固了上帝权威
2 . 读如表,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人物国籍代表著作
培根(1561—1626)英国《新工具》
开普勒(1571—1630)德国《新天文学》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两种新科学》
居里克(1602—1686)德国《马德堡新实验》
A.德国成为西欧宗教改革中心B.体现了人文主义的道德观念
C.欧洲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3 . 他的理论当中没有丝毫东西是天文学家所不可能想到的,他的成就重要处在于将地球撵下了几何学位置独尊的宝座。从长远来说,这一来基督 教神学中赋予人类在宇宙间的重要地位便难以归到人身上了。材料中的“他”是
A.牛顿B.伽利略C.哥白尼D.开普勒
2022-06-01更新 | 225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4 . 16世纪的哥白尼革命动摇了“上帝创世说”的根基。17世纪牛顿力学为人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出现和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彻底将上帝从神坛上拉回地面。据此可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近代科学产生后影响较深远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C.科学与宗教的斗争曲折反复D.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哥白尼(1473-1543)(绘画作品)图2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材料二   从语源学角度看,“革命”一词借自人类最早的科学之天文学。原型是指星体运行回到出发点,循环运动是其主要特点。17世纪,逐渐被引申为“现存社会的动荡与破坏”,并且在有关的文献中这种用法的次数在不断增加。18世纪是“革命”一词使用频率增加的关键期,正好应对了这个世纪剧烈的历史变迁。这样,由于“革命”一词的使用从浩瀚宇宙降临到人类社会,打破了长期盛行的循环史观,帮助人类看到了进步的希望,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

——摘自马克在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科学主义、工业主义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大体上有两种认识,即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和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认识。

——摘自马克在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学革命”为主线简述欧洲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的史实关联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18世纪是‘革命’一词使用频率增加的关键期,正好应对了这个世纪剧烈的历史变迁”。
(3)针对材料三的两种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2021-10-2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秋季联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