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牛顿的经典力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看重医学,重要的原因在于医学的治病救人与其提倡的爱人之仁相吻合,于是,医学就成了科学知识和伦理道德合一的学科,行医就成了仁知合一的化身。古代农业的繁荣和儒家憧憬的”仁政”“德政”息息相关,因为只有农业得到发展才能富民,而富民既是实施德政的表现,也是对百姓进行德教的表现。在经学方法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古代中国,传统的科技著作在编纂体例上拟经化,不少传统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之,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等。但正如李约瑟博士说的“搞天文学的人则有升迁的希望,行医是可能的,农业研究则一直受到尊重,但是,炼丹术则深为人们所鄙弃,至于掌握铁匠、水磨匠或者其他手艺人的技术,则被认为有失儒者传统。

——摘编自孙军红《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

材料二 科学非常明显地携带了相反的文化基因,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近代自然科学是希腊思想传统的直接继承者,它借助于复兴古典学术和强调人的全面教养的人文主义而不断发展起来。它继承和发扬了希腊思想中把理性和知识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习得理想人性的基本方式的精神遗产。

——摘编自王荣江《近代科学的发生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近代科学诞生和发展的文化因素,并分析西方科技在近代以来持续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2021-12-0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各行业科技创新简表(部分)

行业唐代技术创新内容科技史学者的评价宋人的后续创新
制茶业新创杀青去涩制作工艺突破性进步,是今天最流行的方法之一沿袭唐人核心技术,新创茶,榈间作技术
制瓷业实现第二次高温技术的突破,开创彩瓷生产技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沿袭唐人核心技术
印刷业创雕版印刷术划时代性的贡献将雕版制版技术改进为活字制版技术
纺织业设计出人工程序控制的小、大花楼提花机重大技术革新改进出脚踏缳车、纺车,沿袭唐代提花技术

——摘编自周尚兵《对唐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再认识》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状态


明清时期中国的两次科技交流

时间郑和下西洋明末清初
模式对流型
中国→←外国
单向型
中国←外国
状态主动被动

——摘编自王亚民《明代的科技发展与世界的比较研究》

材料三   欧洲从13~15世纪便陆续办起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的各种有教养的人的世俗学校,在这类学校中学习研究几何学和自然哲学(科学)等课程不仅是必需的,而且还会受到鼓励,哥白尼等科学巨匠就出自这类学校。在16世纪的意大利,布鲁诺、伽利略等人奠定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基础,伽利略发明了对科学知识进行严格检验的系统的实验方法后,使科学成为“实证知识”且完全脱离作为“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体系,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17世纪末,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极大地借鉴了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空间、运动、静止、位移和力的研究。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还非常明显地携带了相应的文化基因,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就是一种文化。

——摘编自钱兆华、高文芳《西方近代科学诞生和发展的文化因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领域的变化,并分析造成变化的文化因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6~17世纪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文化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6~17世纪中西科技发展差异的认识。
2022-05-09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2021·江苏·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材料 自1942年底开始,中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举办纪念牛顿诞辰三百周年的活动。中国学者通过演讲、发表文章等形式开展了纪念活动。

牛顿诞辰纪念活动中文章和演讲的部分内容


——摘编自朱慧涓等《1942年中国的一次科学盛事》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的“治学方法与精神”及他的重大物理学成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举办纪念牛顿诞辰三百周年活动的时代价值。
2021-04-15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1届高三二模(第二次适应考)历史试题
4 . 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世界格局、艺术等多方面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交通革新是开启与构建近代交往体系的重要力量,作为交往先导的交通,它运载的、交流的不仅只是货物、人口,还有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流。不同地区之间往来交往的发展,使得原本封闭的、落后的地区也接触到了先进的文明,面对先进文明,隔绝的地区无法再使自己孤立起来……这就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种扩展和深入,直接影响了全球历史格局的演进。

——摘编自[英]约翰·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交通运输革命的表现,试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从生产组织形式和科技进步的角度,分析世界一体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19世纪的欧洲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相互促进,物理、化学、艺术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光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下,艺术家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当中……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进行着艺术实践、实践发现,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呈现,他们便依据不同的光线变化忠实地在画布上创造出符合物体真实的色彩变化。

——据李建群,邵亦杨《外国美术史》整理


(2)对光的认识不同时期有所不同,试以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为例,简述其有关光学的科学成就。

材料三 不能说天下大势不存在,或者不可预测。波兰银行家布洛赫在1898年出版了一套厚达六册的《未来战争的技术、经济和政治诸种方面》。在这部预言性的著作中,他预测到战壕战争的军事僵局将导致长久冲突,而这种冲突必须付出的经济和人力代价,将使交战国陷入耗竭或社会革命。这本书迅速被翻译成无数种语言,但是对军事计划却没有任何影响……但是,使欧洲陷入大战的,是当时的国际形势。随着全球性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日益尖锐的竞争加强,这种国际游戏所下的赌注也与以前大不相同。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大战导致“交战国社会革命”的具体表现,概括大战呈现“长久冲突”的主要特征。
2021-04-07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下表列举了他的部分科学成就。

成就隙积术会圆术磁学光学声学
简介把求解不连续个体的累积数,化为连续整体数值来求解,已具有了用连续摸型解决离散问题的思想。由弦求弧的方法,为中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对指南针进行深入研究,世界上最早经实验证明了“磁偏角”的存在。利用表面曲率不同与成像之间的关系,提出若将小平面镜磨凸,就可“全纳人面”。世界上最早发现音调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并记录下共鸣现象。提出了“虚能纳声”的空穴效应,以此来解释兵土用皮革箭袋作枕头,可以听到数里外人马声的原因。

——摘编自《“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沈括 》等

材料二 秦汉至唐宋,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时期科技有所发展,某些领域仍领先于世界,但总体上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明代以后,由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明清科技发展史中留给我们太多的遗憾,总结其历史教训,就是为了切实重视科学技术,不重蹈覆辙。”

——刘尚希等《明清科技发展:政府作用与历史经验教训》

材料三 所谓科学革命一般来说,指的就是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迄今为止,科学史上有据可查的关于物质世界的一般理论总共不过三种,分别以亚里斯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但真正的科学革命,实际上只发生过两次。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沈括的所取得的科学成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真正的科学革命”中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突出成就,并概述它与前一次“科学革命”成就之间的关系。
2021-03-0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以实验上的、可证实的事实反对亚里士多德和经院哲学家的传统名言。伽利略还做了力学实验,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609年,他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月球的表明凹凸不平并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他还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等现象,这些发现促使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观念发生变化。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二   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是科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牛顿力学所实现的天体的运动与地球上物体运动的综合,从根本上否定了千百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天贵地贱观,加速了近代科学思想的解放和繁荣发展;而牛顿的科学方法,创立了数学和物理学研究相统一的新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统一,这也正是牛顿能够超过前人成长为科学的时代巨人的一个关键,为后来的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样板。

——摘编自何亚平《牛顿科学成就和科学方法的统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伽利略进行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
2021-02-0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自然法则反映在人的头脑中,便是理性。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和批判人类优秀文明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从而创立起来的。在李嘉图的著作中,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大量经济思想。他的一些哲学假设和注解可以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的著作中找到,他的历史观是由圣西门关于社会阶级冲突的观点形成的。马克思的原创在于,他从所有这些思想源泉提炼出了一个统一的思想框架,把它构成一个社会分析和社会革命的有力工具。

——摘编自【美】斯通普夫、菲泽《西方哲学史》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的主要理论,根据材料一概括牛顿的科学理论对当时欧洲思想界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个“统一的思想框架”创立的标志,概括其理来源。

2021-11-03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1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B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021-07-10更新 | 23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凤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而实用性科学眼光不够远大,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间是极小的,除非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实用型科技就只有停滞不前。从盛唐到明末10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

——摘编自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近代自然科学建立起来。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虽然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是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编自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作用。
2020-12-2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北碚区朝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科学革命,通常指欧洲17世纪初期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一系列变革,其中尤其以天文学和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中世纪欧洲大学教育的发展,为科学革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文艺复兴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为科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如新大陆的发现就证明托勒密的地理学是错误的,远洋航行也需要更精确的航海测绘以及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和空气泵等新工具,这些需求成为科学研究的动力。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成立,专注于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的研究。一些城市出现科学研究协会,形成了关注科技进展和实用发明的氛围。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牛顿确立的新规范不仅是近代科学革命的顶点,而且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的革命,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物理学范围。

牛顿的经典力学,使自然科学从神学国度中一步步解放出来,也使人们从愚昧无知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人们的思维更加科学化。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据王顺义的《西方科技十二讲》及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欧洲科学迅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认为牛顿“确立的新规范”“远远超出物理学范围的影响”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