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主动了解西方国家情况 |
C.领导了著名的“虎门销烟” | D.开展了自强求富的运动 |
材料一 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其对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材料二 难怪他(林则徐)后来虽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林则徐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贡献。
(2)材料二指出了林则徐哪些局限性?你认为如何正确评价林则徐?
A.士大夫的华夷观念尚未摒弃 | B.发展军事工业以挽危局的紧追性 |
C.中体西用思想受到广泛推崇 | D.人才培养是“师夷长技”之关键 |
A.林则徐 | B.魏源 | C.徐继畲 | D.曾国藩 |
A.对西方缺少整体了解 | B.要求改革政治制度 |
C.排斥向西方学习 | D.摆脱了“中体西用”束缚 |
A.抗击英国侵略者 | B.设立译馆,翻译西学 |
C.虎门销烟 |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A.魏源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陈独秀 |
近代以来,“国学”有着多种涵义。
在晚清“中体西用”的文化争论中,“国学”是“夷学”、“洋学”、“西学”等概念的对立面,这时它是一个文化名词。
在学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学”作为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总称,与从西方传来的文、理、法、商、工、农、医“七科之学”形成对立,这时它是一个学科分类体系中的 教育名词。
在清末革命浪潮中,邓实、章太炎等人提倡的“国学”具有儒家的“家国情怀”,他们认为其对立面是“君学”,“君学”灌输朝廷即国家、事君等同于爱国的专制思想,“国学”又具有了政治色彩的名词。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则认为,国学是“国故学”的缩写,“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具有“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总代表”这样一种涵义,“国学”因而演变成一个学术名词。
——《“国学”的外相和内涵》(《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6 期)
(1)简析晚清时期,“夷学”“洋学”“西学”及“七科之学”等能成为与“国学”分庭抗礼概念的历史原因。
(2)章太炎等人将“国学”定位于“君学”对立面的目的何在?
(3)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对待“国学”的?这种态度最主要的局限性是什么?
(4)导致近代以来“国学”涵义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④③②① | B.④②①③ | C.③④②① | D.④①②③ |
A.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动向 | B.积极探寻强国御侮的策略 |
C.全面展现救亡图存的热情 | D.着力提升民众素养的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