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魏源在《默觚下·治篇十四》中指出,在商品经济亟需发展以对付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和经济侵略的“今日”,应该“缓本急标”“货先于食”,也就是把“末富”置于首位。这一思想(     
A.体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B.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C.表达了工商皆本的经济主张D.得到了晚清政府的高度认可
2 . 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老子之“无为”是“乃不治以治之”,其“无为”不是“枯坐拱手”,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易》《诗》一样可知“诗人之所发愤”“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A.肯定儒道思想的历史价值B.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
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D.根植传统探求当下的经世之道
2023-07-16更新 | 557次组卷 | 22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魏源在其《老子本义》中认为,老子之“自然”是“迫而后动”,老子之“无为”是“乃不治以治之”,其“无为”不是“枯坐拱手”,主张将“忧患意识”与“实事实功”相结合。对老子“无为”的新诠释体现了魏源(     
A.肯定洋务改革自强的主张B.推翻清廷腐朽统治的意愿
C.要求革新思想的忧患意识D.探索救亡图存的经世之道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各国的文化发展的历史看,文化(自然包括哲学)的发展大体上总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和阐释,是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向纵深发展,是对已成模式的进一步发掘,同时也表现为对异已力量的排斥和压抑,其作用在于巩固原有的主流文化已经确立的界限与规范,使之得以定型和凝聚。“离异”则表现为对原有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原有主流文化的否定和怀疑,打乱既成的规范和界限,以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乃至颠覆,这种“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的转型期。

——摘编自胡伟希《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楚。)
2022-12-23更新 | 211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2022-09-08更新 | 7286次组卷 | 53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魏源认为,历史进化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自身发展的法则。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也无穷极不变之法。由此可知魏源(     
A.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B.主张变法维新
C.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D.对时局有所反思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国家较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技术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固守华夏中心传统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2022-06-02更新 | 28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编译《四洲志》时,林则徐有意调换了原书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同时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由此可知,林则徐
A.彻底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B.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和器物
C.缺乏对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D.率先迈出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9 .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之余,还组织人手翻译英文书籍和报刊,并加工整理成资料汇总:涉及茶叶、禁烟、用兵、夷情等,其中甚至提及了英国入侵阿富汗和印度的情况。林则徐的做法
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B.印证了广州最先开始西学东渐
C.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D.有力地推动了传媒行业的发展
10 . 林则徐认为,“准令诸夷互市,原系推恩外服,普示怀柔,并非内地赖其食用之资,更非关榷利其抽分之税”。而伍廷芳(1842年一1922年)指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家间的关系亦是如此,互利就应是它们每一次交往的基调。这反映了
A.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B.近代中国国家主权意识形成
C.中国国际地位逐渐提高D.传统文化影响近代外交思想
2022-03-04更新 | 540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