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购买西方人出版的报纸,招募翻译“以定控制之方”,大且购买西洋炮,还仿造了两艘“底用铜包,篷如洋式”的西洋船,并将购买的武装商船改造成清军水师的训练舰。这表明林则徐
A.洞悉英国的武装实力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C.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D.已摆脱传统“夷夏”观念
3 . 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就是在反帝反封建的历程中建立什么样的政治 制度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0年以后,救亡以实现民族独立,启蒙以实现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由于缺失先进的政治制度、主体性救亡力量和从容的时间和空间,中国救亡从一开始就陷入困境。民主正是在破解救亡困境的历史课题中被提出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唤醒了经世致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爆发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推动了洋务派借助中体西用谋求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经世致用和中体西用的救亡策略虽然不可能突破君主专制体制,但它们却不经意地点燃了现代科技意识、世界意识、救亡意识的启蒙星火,为民主在中国的萌生积累了主客观条件,历史的变动跑到了历史主体的前面。 甲午战败引发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但清王朝依然固守君主专制制度。于是,中国的救亡运动在经历了短暂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之后,走向了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造成了不可逆的制度革命。新文化运动推动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达到高峰。但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启蒙产生了保留和转向,马克思主义逐渐成长为民主启蒙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刘永春《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研究》


(1)编写一幕发生在近代中国历史学术研究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围绕近代中国社会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 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救亡的历史是一部“近代化史”。
4 . 魏源认为:其(龚自珍)文以六书小学为入门,以周秦诸子、吉金乐石(金石学)为崖郭(范围), 以朝章国故(典章制度)、世情民隐为质干(主体)。在魏源看来,龚自珍
A.倡导经世致用B.关注世界局势
C.主张师夷长技D.思想僵化保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据此可知
时期“夷”解读
1643年版《辟邪集》“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
1832年《中英外交文书》“barbarians”(野蛮人)
魏源《海国图志叙》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
1858年《天津条约》将“夷”,改称为“洋”
A.清朝政治统治面临危机B.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
C.传统夷夏观念受到冲击D.近代国家意识开始萌芽
2020-12-07更新 | 498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回顾近代中国的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必然带来思想层面的变化。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倡导西学反对传统,从而使一个个新思潮与救亡图强的政治运动相伴而行。早期的思想启蒙就是因为没能完成对中国的深层文化——人们的观念、心理、意识的更新,致使他们在政治上的救亡运动也不能成功。

——姚晔《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启蒙的历史贡献》


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中学西传”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

材料一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知识,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康有为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
8 . 魏源所作的《海国图志》中有根据“香港英夷公司所呈大宪图”绘制的世界和各国地图共78幅。这些地图的排列顺序先是地球正面和背面两幅总图,以标明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是各洲总图,再是各国分图。这反映出魏源
A.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
C.初步具有了近代世界意识D.抛弃了“华夷有别"观念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或主张
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2021-06-02更新 | 547次组卷 | 4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2021-01-29更新 | 625次组卷 | 31卷引用: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