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2 道试题
1 . 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说明林则徐(     
A.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
C.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制夷"
2 . 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中重点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工艺制造、机械生产、对外贸易和西洋各国相互关系等。林则徐编译这本书的目的在于
A.了解西方列强国情B.改革传统政治体制
C.维护中国司法主权D.学习西方以求自强
3 . 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B.学习西方的同时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C.国人对西学持完全否定态度D.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4 . 近代一本书的序言中如此写道:“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此书是
A.《华事夷言》B.《变法通议》C.《海国图志》D.《天演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转变。但主要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摧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官绅为应对“变局”提出的策略;19世纪后半期,先知先觉之士抢抓“新机运”的表现。以此判新时代的主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指出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的成果。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介质及典型事件。
2022-03-1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文)试题
6 .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奇技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人们一般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材料二   从“臣民”到"国民”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这一称呼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


(1)依据材料一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该书”是鸦片战争之后五十年间中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域外史地著述,书中的设想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该书”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世道必进,后胜于今”D.“伸民权”,“设议院”
8 . 《海国图志》出版之时遭到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更有甚者主张将其付之一炬,《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然而,《海国图志》却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据此可知
A.士大夫的华夷之辨思想根深蒂固
B.日本明治维新发起向中国学习的热潮
C.魏源的思想主张在国内无人赞同
D.师夷长技以自强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
9 . 魏源的《海国图志》,打破了传统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由此可知,《海国图志》
A.推动了晚清的社会变革B.阐述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C.开阔了当时国人的眼界D.颠覆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2021-06-1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魏源的《海国图志·筹海篇》共有四篇即《议守上》《议守下》《议战》与《议款》,分别阐述了在抵御英国侵略上如何防守、如何进攻及如何与英国和平共处。他强调在防守得力、进攻得胜之下,并不是闭关锁国,而是对内改革,禁绝鸦片,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互市通商。材料信息反映了魏源
①彰显海防意识   ②挑战传统心态   ③改革开放意识   ④中体西用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