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8 道试题
1 . 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B.学习西方的同时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C.国人对西学持完全否定态度D.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2 . 近代一本书的序言中如此写道:“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此书是
A.《华事夷言》B.《变法通议》C.《海国图志》D.《天演论》
3 .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奇技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人们一般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材料二   从“臣民”到"国民”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这一称呼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


(1)依据材料一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该书”是鸦片战争之后五十年间中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域外史地著述,书中的设想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该书”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世道必进,后胜于今”D.“伸民权”,“设议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魏源曾提出:“天下其一身欤?后元首,相股肱,诤臣喉舌。然则孰为其鼻息?夫非庶人欤!九窍、百骸、四支之存亡,视乎鼻息。”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废除君主制B.肯定农民大起义C.要求建立代议制D.重视民众的力量
2021-09-0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基础性调研测试历史(选修)试题
6 .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提出该思想主张的是
A.王夫之B.黄宗羲C.魏源D.倭仁
7 . 魏源的《海国图志》,打破了传统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由此可知,《海国图志》
A.推动了晚清的社会变革B.阐述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C.开阔了当时国人的眼界D.颠覆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2021-06-1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魏源的《海国图志·筹海篇》共有四篇即《议守上》《议守下》《议战》与《议款》,分别阐述了在抵御英国侵略上如何防守、如何进攻及如何与英国和平共处。他强调在防守得力、进攻得胜之下,并不是闭关锁国,而是对内改革,禁绝鸦片,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互市通商。材料信息反映了魏源
①彰显海防意识   ②挑战传统心态   ③改革开放意识   ④中体西用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魏源在《海国图志》对英国有如下描述:“大事则三年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会)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材料表明《海国图志》
A.主要是介绍西方政治制度B.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C.借以表达反君主专制思想D.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2022-01-03更新 | 473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五) 文科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魏源在《海国图志》写道:“二十七部西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予议之人亦由先公举,可不调周平?”。材料反映出魏源
A.十分推崇美国的民主制度B.对政治的度层面有所思考
C.“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D.改变了器变道不变的立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