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评价清代学风时说:“我朝三百年间,学术有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 道咸以降一变也”;后又将其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降之学新。”这其中,“道咸以降”的“变”、“新”主要是指
A.注重经典考据的学术风气B.学习西方文明的开拓精神
C.批判传统学术的进步思潮D.倡导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
2021-06-2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1839年到1923年,这个时段横跨了从西方列强叩关入侵到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近一个世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为了解决鸦片问题,销毁了外国商人囤积的鸦片。此举立接导致了古老朝贡体系中的中国同强势扩张中的英国间的正面交锋。1923年,曾领导共和革命以推翻清朝帝制的孙中山,最终接受了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方略(但没有接受其主义)。

——费正清 邓嗣禹《冲击与回应》

材料二   林、孙二人是各自时代的先驱者,而他们之间却横着巨大的鸿沟,很难理解对方的话语。吊诡的是,林、孙二人表现出一个共同点,即近代中国惊人的多元性背后的统一性。……都非常关心中国的国家治理;都感受到了西方的刺激,并做出了强烈的回应;他们都是爱国者……关心中国的命运,关心中华文明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 邓嗣禹《冲击与回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同英国间“正面交锋”的历史事件,并分别从社会性质变迁和全球史观角度简述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林则徐作为“时代先驱者”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最终接受了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方略”的表现,并概括“林、孙二人”的共同品质。
2019-10-1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近代世界,中国在沧桑巨变中显得被动、迟缓,社会经受了剧痛。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洋枪洋炮曾使清廷震动,并使民族存亡面临危机的话,那么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中国传统经济的接触,就显示了当时欧洲人处于比中国人更高的文明阶段,西方的工业品、生产技术以及由此俱来的管理知识、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是以往历史上任何一次外族入侵所无法比拟的。

——丁日初《对外贸易同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关系》

材料二   清末西学东渐,大体上可以说有三种途径:学堂讲学;出洋考察或留学;译书。然而,无论是请人讲学或留学考察,其成果终归落实于文字。来华任教的讲义又翻译成书,如傅兰雅、丁韪良等人授课用书均刊译本;考察官员及留学生,凡较用功者均有译著。译书在西学东渐中首当重任。随着近代译书事业的发展,西学东渐以其排山倒海之势,锐不可当,而西学的传播与扩展则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变迁的关键动因。

——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请你概括指出,在欧洲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思想意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翻译外国书籍在中国近代有哪些积极作用?
2019-04-0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荣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