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晚清时期,“西学中源”说一度流行。顽固派代表王仁俊认为“西法袭取我中法”,“西法难逃中法之窠臼”;“近年西学西政,日新不已,实则中国圣经,孔子先发其端”。这表明当时
A."西学中源"思想成为主流B.新旧势力的剧烈冲突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D.华夷观念的根深蒂固
2 . 晚清重臣张之洞曾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办强学会和《时务报》,起初张之洞非常赞赏《时务报》,号令所有湖北的官员人手- -份,要懂得西学;但是看到梁启超鼓吹民权时,张之洞认为违背了名教的“君君臣臣”。张之洞的态度说明了他.
A.提倡实业救国B.支持君主立宪
C.鼓励全盘西化D.囿于中体西用
3 . 1874年清政府筹议海防建设,前江苏巡抚丁日昌主张“御今日之侮”须“效彼之长”,对此,大理寺卿王家璧主张“勿以事非已出轻改前人,勿以能顺夷情不顾国是”。王家璧这一观点
A.认为学习西方是以夷变夏B.激发国人救亡图存意识
C.是对中体西用主张的突破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2021-11-20更新 | 389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的创造固然不能靠简单地依傍他种文化而得,但它也不能离开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交流而孤立进行。文化的冲突与交流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无从避免的文化现象,而且也是文化发展的加速剂,新文化产生的催化剂。任何形式的思想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时,都是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为主体,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注入新的生命力,适应新的要求。

——摘编自张妍妍《从文化冲突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的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如此猛烈、痛苦的动乱……”。该论述可印证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6 .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之乱象,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治世主张。结合所学,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冯桂芬依然没有放弃“天朝上国”的心态
C.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大大刺激了冯桂芬的思想
D.该主张成为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2021-08-24更新 | 28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
7 . 晚清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通过对英国的军事、经济、政治、科技、外交以及文化体育等领域全方位的考察后指出,中国要想重新成为一个富国、强国,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军事,还要学习政治制度,应当向西方各个方面进行学习。可见郭嵩焘
A.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B.其主张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C.否定了洋务派的基本主张D.全盘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8 .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B.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C.列强强制推行西方文明D.中国知识分子主导社会舆论
2021-06-0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从世界文明史角度来看,本土文明对异质文明的吸收,一般都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调和和折中的模式。要淡化中华文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疏离感、距离感,从而被大量吸收,不经过这一模式的调和和折中是很难融会的。“这一模式”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体西用
C.君主立宪D.民主共和
2021-05-17更新 | 34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如……诋铁舰为费,而不能用民船为海防之策,是自塞也。……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附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如……矜火器为元太祖征西域所遗,而不讲制造枪炮,是自欺也。……溺于西法者……以为中西无别,如谓《春秋》即是公法,孔教合于耶稣,是自扰也。……综此三蔽,皆由不观其通。……然则如之何?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自同治、光绪以来,总署、使馆、同文馆、招商局……电线铁路之设,皆用来新政,非祖宗之旧法也。皇上与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也,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精髓。譬犹厦屋朽坏,岌岌将倾,而粉饰补漏,糊裱丹青,……求不覆压,岂可得哉!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难者曰: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拯救,……非真能变也,即吾向者所谓……弥缝蚁穴,漂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当时对待西法存在哪些偏见?作者认为应怎样对待西法?
(2)根据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梁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异同。
(3)他们的政治主张都未能真正实现,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1-11-10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五县(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