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请为下图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主题
A.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B.东学西渐
C.回归传统儒学D.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
2 .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如果你是洋务派,按照这个逻辑推论,你将得出的结论是
A.闭关自守B.完全西化C.中体西用D.否定传统
2020-04-2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文)试题
3 .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见证了国人思想变化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海、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作出重大贡献。

——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   在戊戌变法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以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材料三   北大将当时中国思想最新、最开放的新型知识分子吸引进来,同时因为志趣相投的人们聚集到一起,有利于形成团体力量,共同讨论,进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氛围与新文学前驱群体的形成,则更有利于新文学前驱在北大实践教育理想,推进思想解放。

——摘编自覃文珍《新教育与新文学的相互推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契合了洋务派怎样的治国理念?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有何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位“新文学前驱”的代表人物?指出以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这场运动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教育发展见证了国人怎样的思想变化历程?
4 . 如何处理外来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近代中国的重大问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维新派也讲“中体西用”,但他们所说的“中体”,显然不包括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包括封建的纲常名教,他们强调“中西并重”、“体用并举”,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就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20世纪初年,梁启超就中外文化提出:“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严复也指出:“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文化发展史·晚清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简要说明维新思想对“中体西用”的宗旨的冲击。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冯桂芬主张“以中国伦理民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与该观点相符合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实业救国,设厂自救
D.革新政治,变法维新
6 . 李鸿章凭淮军实力日渐强盛。一次,他在游孔林时说道:“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李鸿章这样评价孔子,其背景最可能是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中体西用”思潮兴起
C.“托古改制”思想产生
D.“尊孔复古”思潮泛滥
7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据此判断,作者对近代中国人“中体西用”式学习西方的态度是
A.基本否定
B.基本肯定
C.全面否定
D.完全肯定
8 . 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的提出成为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开始。
2019-08-1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
9 . 面对列强的船坚炮利,晚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海防。以下人物对发展中国的海防有一定影响的是
①林则徐   ②魏源   ③洪仁玕   ④李鸿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0-02-0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符合材料描述的思想特点
A.洪仁玕B.曾国藩C.康有为D.孙中山
2020-02-0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