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康梁维新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2022高三上·上海·学业考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梁启超的文明史观。

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受到时势的影响。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

材料一   四五岁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年十八偕入京师(考进士)……。下第归,道上海,从坊间购得《瀛寰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

——梁启超《三十自述》

材料二   窃顷者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人不自保,皇上临轩发叹,天下扼腕殷忧,皆以人才乏绝,无以御侮之故。然尝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1898年)

材料三   去国以来……思想为之一变。……科举非恶制也,……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四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泰西格致性理之学,源于希腊;法律政治之学,源于罗马。欧洲诸国各以其国之今文,译希腊罗马之古籍……举国习之,得以神明其法,而损益其制,故文明之效,极于今日。

材料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游历欧洲,偶遇美国著名记者赛蒙氏。赛氏认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需要中国文明的救拨。梁氏指出很多西方人抱有此种心理,在《欧洲心影录》中写道:

(近代欧洲)因为解放的结果,种种学说都是言之有故,持之成理……从两极分头发展,愈发得速,愈冲突得剧。消灭是消灭不了,调和是调和不来,种种怀疑,种种失望都是为此。他们有句话,叫做“世纪末”……这句话的意味从广义解释,就是世界末日,文明灭绝的时候快到了。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影响梁启超青少年时代成长的主要因素。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梁启超对科举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中,“格致性理之学”和“法律政治之学”分别指什么?
(4)从材料四到材料五,梁启超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你认为梁启超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22-09-0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9月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02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日本学者丸山松幸认为,与“墨守祖法”不切实际一样,“全盘西化”也不可能成为现实,“中体西用”论也缺乏使两者有机结合的内在逻辑;康有为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他所提出的问题却寓意深远。作者肯定的康有为“提出的问题”是
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传统与近代的结合
C.以皇帝的名义变法D.将传统儒学宗教化
2022-05-14更新 | 314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891年,康有为在《答朱蓉生书》中指出:“若吾力强,可使吾孔子之学,中国之声灵,运一地球;吾不自立,则并其国与其教而并亡之。”这一主张
A.实现了儒学的自我转化B.有利于提升国人救亡意识
C.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融D.提供民主革命的理论依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06年,康有为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懔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他意在强调
A.美国政体的优越性B.民权政治易引起混乱
C.政体改革的渐进性D.开启民智已十分紧迫
2022-03-24更新 | 189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06)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谭嗣同看到明治维新运动中日本“武国”教育的显著效果之后,亦提出要继承汉宋以来的“任侠”精神,“依仁蹈义,舍命不渝”,积极引入西方竞技体育精神,培养“体用兼赅”的人才,以达到兴国强民的目的。谭嗣同的上述主张
A.表达了他对日本政体的向往B.说明其思想已转向革命
C.将体育精神与救亡运动结合D.旨在维护中体西用思想
2022-01-18更新 | 195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08)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材料二   古代及近代孔子形象的变化

春秋战国汉唐宋至明清维新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
矮化正统化僵化西化丑化
被嘲笑为“若丧家之犬”司马迁赞誉孔子为“素王”:唐代被封为“文宣王”被称为一位只会“存 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被称为“穿西装的孔子”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吴虞痛骂孔子为“盗丘

——摘编自张荣明《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意提取某一时期的孔子形象,说明其原因。(明确写出孔子形象,史论结合说明原因。)
(3)请结合上述有关孔子的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孔子及其思想。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并简述“孙中山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的实践结果。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运动期间工人阶级的作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创造了有利的阶级基础,再加上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中国民众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对西方列强的普遍失望与拒斥心理,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张海鹏主编)


(2)根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在民主革命时期走向实践的表现。
8 . 有同学把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在一起寻找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你认为他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该包括
①政治清明的表现
②阶级结构变化
③新旧思想观念冲突
④制度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康有为说:“日本变法二十年而大成,吾民与地十倍之,可不及十年而成之矣。”据此可知当时
A.知识界民族自强意识强烈
B.中国可短时间超越日本
C.日本的经济实力不如中国
D.知识分子准确分析中国
2017-12-2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八市联考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测评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D.颠覆孔孟学说
2016-11-27更新 | 2440次组卷 | 89卷引用:江苏省阜宁县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