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严复与《天演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17—18世纪
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除了传教以外,将传教与传播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主要有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火器制造等。在欧洲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伏尔泰、莱布尼茨等人都饶有兴趣地研究中国文化。莱布尼茨说:“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美、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一大觉醒。”

——摘编自冯天瑜著《中华开放史》等


(1)材料一中两个时期文化传播的方向有何不同?分析这些文化传播对中国和欧洲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近代译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中日战争后大同译书局、译书出版社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即《论法的精神》)


(2)概括材料二中两个时期译书的各自特点,试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三   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广

材料四   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3)材料三、四中两位史学家的史观有何不同,你如何理解罗荣渠的观点?

2019-05-08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天津市十二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班联考(二)历史试题

2 . “时代与思想的变迁”


(1)有学者认为,儒家心目中尽善尽美的政治就是所谓的“圣王之治”,亦即由圣人充任君主对民众进行统治,但也要对君主加以节制。依据下列历史上儒家的有关言论,并结合时代背景,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天子是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康有为认为:“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严复则认为,“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在他看来,西洋的国家是国民的公产,政府是人民的公仆。而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国民则是君主的奴仆。“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孙中山则认为“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2)阅读上述材料,概括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各自思想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出现的共同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