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严复与《天演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严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指出严复思想的理论来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进中国人在器物、制度和文化上的探索活动。这一探索历程有何特点?

材料三从革命斗争的这种失误教训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具体事例。

2018-02-1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六次学分认定考试历史(理)试题
2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
材料一 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 (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四 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五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刘逢禄和康有为的观点的相同之处。据材料一、二、三,与刘逢禄的观点相比,康有为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3)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3 . 近代以来,思想领域发生巨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康有为认为:“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严复则认为,“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在他看来,西洋的国家是国民的公产,政府是人民的公仆。而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国民则是君主的奴仆。“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孙中山则认为“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1)阅读上述材料,概括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各自思想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出现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1900年以前,在翻译的西学书籍中,有自然科学类437部,占总数的75.3%,社会科学类80部,占13.9%。20世纪初,翻译的西学书籍自然科学类164部。占总数的19.6%,社会科学类327部,占60.9%。1897年,梁启超在上海开办大同译书局。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打破了京师同文馆和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专营局面。1900年,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科学书译辑社、湖南译书社等,掀起了转译日文书的浪潮。这一时期,所译书籍主要有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神》、斯宾塞《代议政治论》等,其中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思想界所起的作用最为深刻。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译书的发展及其原因。

材料三   虽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而无需强化,但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这个民族认同感恐怕更多是像章太炎所说的那样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活跃而自觉”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大约也就会基本维持在潜存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是可以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遇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将其唤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民国时期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2019-12-22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济钢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3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