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12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12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速产制。……

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1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2-06-22更新 | 5066次组卷 | 25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0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
2 . 下图为1920年发表于《新妇女》杂志上的一首题为《家庭》的诗。

这首诗(     
A.标志白话文诗成为诗歌主流B.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开端
C.是青年奋起反抗旧礼教写照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3 . 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湖上》:“水上一个萤火,水里一个萤火, 平排着, 轻轻地, 打我们的船边飞过。 他们俩儿越飞越近, 渐渐地并作了一个。”该诗
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B.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D.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4 . 文学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材料三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

——《鲁迅全集》第4卷


请回答:
(1)指出宋代主流文学的表现形式。根据材料一,概括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学发展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请问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于什么时期(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6 . 胡适说:“我们为什么爱读《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呢?因为这两首诗是用白话做的。为什么爱读陶渊明的诗和李后主的词呢?因为他们的诗词是用白话做的。为什么爱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诸诗呢?因为他们都是用白话做的。”由此观之,下列对胡适文学改革理解最正确的是
A.胡适认为凡是古代文章就不是白话文
B.胡适认为广大人民群众都能读懂和理解的就是白话文
C.胡适认为白话文能服务于民众才有生命力
D.胡适认为大家喜爱的都是白话文创作的作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4卷l号。这首诗反映出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
③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对立,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严复曾赋诗:“太息春秋无义战,群雄何苦自相残。欧洲三百年科学,尽作驱禽食内看。”严复自己注解说:“甲寅欧战以来,利器极杀人之能事,皆所得于科学者也。孟子曰:‘率鸟兽以食人’,非是谓欤?”

——摘编自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该诗是对哪一事件的反思?严复指出了该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的是指社会科学而言。社会科学是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像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乃是科学最大的效用。

——摘编自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陈独秀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为什么要重新定义“科学”的含义。

材料三1978年3月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议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郭沫若发表了《科学的春天》书面讲话,指出“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从我一生的经理,我悟出了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科学,也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这次会以后,中国的科学事业步入了又一个春天。

——摘编自钱江《郭沫若的著名讲话<科学的春天>诞生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的春天”含义是什么?这次科技大会有何历史意义?

2018-02-0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小训练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监,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教育理念及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1915—1923年: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怡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1938-1945年: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3)结合材料三所述的两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所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中国当时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2016-12-13更新 | 157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西大同一中高二12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