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西文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碰撞。为配合资本主义扩张,传教士欲将西方伦理价值强加于“异教”文明的中国……尽管其宗旨是希望将中国基督教化,但也从客观上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利玛窦就是一个推动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关键人物。他推行学术性的传教与倾向于士大夫的策略,以天主教“合儒”“补儒”希望进而达到“超儒”,利用儒学经典和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相结合起来作为传教方法,赢得中国统治者和士大夫的支持。在传教士的努力下,明末清初中国曾一度出现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在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数学、音乐、语言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基督教在很多地方有悖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因此在传教过程中出现了“礼仪之争”。1700年,康熙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士。……乾嘉禁教之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已成定局,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运动终未酿成社会大潮。

——据骆利红《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论述》

材料二: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取得了在华传教、设学堂、开办医院的特权.晚清西学传播进入新阶段。中国知识分子主动了解、吸收西学,参与译书工作,这一阶段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科学著作。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京师同文馆的创立,以学习西方坚船利炮、声光化电为重要内容的洋务运动的开展,对西学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各地遍布新式学校、创办形形色色的报纸杂志,甚至政府创立译书机构,翻译大量的西方书籍,西学影响逐步进入基层。戊戌变法后,革命运动兴起,留日热潮骤起,社会科学类书籍大量被翻译传入中国,其中多有介绍西方政治制度、日本变法等内容的书籍。

——据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与明末清初相比,晚清“西学东渐”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尽管文艺复兴晚期的思想家们对于人权的思考和探讨的观点并不十分一致,但是相对于文艺复兴前期来说,还是前进了一大步。他们对于人性的解放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发现和存在而是发现了人的能力,智慧和聪明才智,相信人可以同命运抗争;可以争取自己的权利;可以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甚至可以参与到政治领域中去。不仅如此,这个时期由于学者和思想家们的努力,人们把对产权也看成是人的一项重要权利。

——摘编自何松《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权思想探析》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等等人将人权标志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之上,将近代民主思潮引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人权思想的宣传是以西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为蓝本的。同时,这种人权思想建立在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基础之上,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人权状况没有作具体的分析和揭示,对改善人权状况如妇女解放的途径也未作过多的探讨。随着时局的发展和“劳工神圣”这一新启蒙口号的日渐流行,人权思想有了新的内涵。有了向更广层次发展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张代春《试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人权思想及其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权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对期中国人权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权思想对民主革命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知识分子人数众多,在社会上形成势力,他们作为政治上的一支独立力量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范仲淹提出传唱千古的口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王安石变法更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朱熹认为汉高祖、唐太宗都是假仁义以遂其私欲,有一定的反对君主独裁的精神。陈亮认为,生民之初,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应该为人民办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林则徐 、魏源为代表的士大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命题。虽遭遇举国冷遇的困境,却影响了后世国人对救国真理的探索过程。李鸿章受“师夷长技”思想的启发,开启了近代化的历史征程。面对甲午战败,梁启超等人更是“以敌为师”,他在《戊戌政变记》中将变法看作是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尝试的结果,认为林则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是变法的萌芽。甲午战败后“朝野乃知回法之不足侍”,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从而促成“天下人士咸知变法,风气大开矣”。戊戌政变后的清末新政“不仅继承了洋务运动的事业,而且也继承了百日维新的事业”,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它同时又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改革的成果。辛亥革命后,面对社会乱象,孙中山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号呼。陈独秀也将新文化看作是国人救国方案和思想启蒙不断走向成熟的结果,认识到“价值观才是根基。没有多数国民之价值观念的转变,共和制度就成了无本之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知识分子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行动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国人探索救国之路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不断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1215年,伦敦25名贵族迫使英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明确规定: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全体自由民享有自由权;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并听取民众的意见。不经过合法裁决和法律的审判,国王不得逮捕和囚禁任何人;不得剥夺他们的财产,不得宣布他们不受法律保护,也不得将他们处死。《大宪章》还规定,如果国王违背他的诺言,贵族们有权拿起武器来反对国王的统治。在英国的宪法术语中,《大宪章》是基石,是通向民主政治的台阶。                       
――据岳麓版教材改编
(1)据材料一,归纳《大宪章》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指出《权利法案》与《大宪章》相比有何创新之处。
材料二:在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紧张局面,促使议会授权总统紧急时刻的特别权力,罗斯福据此得以实施其“新政”措施。……在英国,战争极大扩大了劳合•乔治和丘吉尔的权力,丘吉尔为保证战争的胜利,很多重大的决定都是绕过议会而由战时内阁直接做出,这种做法的结果自然是首相权力的巨大增长。……二战后,德国重建时期,联邦德国的首任总理阿登纳及其办公室成了实际上的政府中枢。……在法国,戴高乐制定的第五共和国宪法剥夺了议会选举总统的权利,赋予总统以任命总理的权力、特殊情况下的“非常权力”以及越过议会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国家大事的特殊权力。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议会地位发生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如图

——选自白海军著作《2049——相信中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的特点。
2016-12-12更新 | 7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12月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文化向来是统治者的专利品,辛亥革命前后,为向人民普及革命和宣传新思想的需要,白话报开始创办起来了。南京临时政府公开宣布禁止吸食鸦片、必须剪发辫、禁缠足、废除跪拜礼、禁止贩卖人口等陋习。辛亥革命前后,邹容所写的《革命军》秘密发行量达110万册。武昌首义后四十天,《时报》评:虽乡氓妇稚,莫不有‘革命’二字于脑筋中。还有一位文化人称当时城乡,“目之所到,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曰男女平权,即曰财产均等‛。

陈独秀所说的‚最后觉悟‛,指的是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后者是‚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也即是说人民仅依靠制度上的改变,并不能挽救中国,而要靠人的觉悟,人由古代的人,转变为近代的人。一些先进分子认识到仅有个人解放还不够,进一步提出‚改造社会‛的主张,李大钊就呼吁青年‚另外创造一种新生活‛。

——摘编自冯祖贻《承上启下推进中国文化近代转型》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承认了中国传统的丰富,相信它能够给予正在为解决现代化问题而奋斗的民族以力量。中国仍在为找出自身特点而努力,它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将排外主义、发展模式(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要有赖于西方的技术和组织形式)和传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罗兹·墨菲《亚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传统文化观念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变革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