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阶段时间中西文化交流简况
第一阶段1800~1839年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第二阶段1840~1860年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三阶段1860~1895年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第四阶段1895~1900年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
(2)根据上述表格,编写20世纪第一个阶段的中西文化交流简况(注明起讫时间)。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9-11-01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15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2 . “理性与民主”

经典之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1)依据提示,完成表格。(填字母)

D严复E陈独秀F魏源

H“物竞天择适者生存”I“民主科学”G“师夷长技以制夷”

书籍刊物著者(译者编者)核心观点
A
B
C

(2)特定背景下的书刊,其思想内涵往往与时代紧密相联。请谈谈上述三份书刊所表现出

的此种特征。

(3)有观点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2018-05-0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题
3 . 思想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1) 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既然志在“以文化解决政治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而新文化派在文化和政治之间频繁穿梭时也从未感到有一道界线。对他们来说,文化与政治是一体的。陈独秀1917年写道:“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道德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他显然将新文化运动看作他所理解的“共和政治”工程的文化方面。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也决非一个纯粹的政治运动,它也有自己的文化诉求,只是它的文化诉求对立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诉求。

——摘自《中华读书报》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并从思想文化角度指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材料三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结合 理论成果 实践成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016-11-18更新 | 12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中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材料二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
《答顾克刚》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3)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2016-12-08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派别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八国联军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

从表格中选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6 . 下表为《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德先生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这种变化可以说明(     

时间

正面评价

中性评价

负面评价

合计

1915年9月-1918年6月

85次

63次

3次

151次

1918年7月-1921年4月

224次

125次

58次

407次

1921年5月-1926年7月

95次

180次

703次

978次

A.知识界对资本主义弊端认识加深B.新三民主义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日益增多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整理的历史年表。

时间事件
1840年6月英国政府派全权代表懿律率领海陆军,开进珠江口
1842年魏源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1857年冬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城
19世纪60年代奕近、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
1898年6月-9月康有为辅助光绪帝推行了维新变法
I900年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15年9月阵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1945年9月2日中国代表参加东京湾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新中国的成立
(1)为进一步充实该年表,请为其补充两条内容。
(2)从该兴趣小组整理的年表和你补充的内容中,提取相关信息确立一个主题,并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阐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

历史事件提及次数
新文化运动44
五四运动45
辛亥革命47
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
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
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
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

——摘编自《近代思想史研究》


[探究]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
2022-10-3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点07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的统治-2023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主干知识+重难点综合性学案(通史版)
9 . 下表所示为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意在(     
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
1916年,陈独秀将《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2月,陈独秀于《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文学革命论》
A.培育全新的国民精神B.铲除中国封建思想的糟粕
C.对抗袁世凯复辟势力D.唤醒青年的民族复兴意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下表为1923~1924年中国关于科学与人生观关系的学术论争情况。造成这一论争的主要原因是
派别玄学派科学派
观点反对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本身就含有有害的生命观、粗糙的功利主义和过度的行动主义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科学的方法是万能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A.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强烈冲击B.传统文化不适应近代化的需要
C.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必然要求D.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已深入人心
2022-02-2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