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陈独秀、胡适等人原本约定,将《新青年》定位为一纯粹论理的刊物,二十年不谈政治。但是,《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就开始出现议论政治的文章。如《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劳工精神》《庶民的胜利》《欧战与哲学》等。《新青年》的立场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共产国际的帮助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京师大学堂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这说明
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蔡元培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
C.北京大学是当时的一流学府
D.蔡元培为资产阶级革命培养人才
3 . 1915年,陈独秀认为我有手足,自谋温饱……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这说明陈独秀
A.摒弃儒家道德
B.提倡科学精神
C.反对尊孔复古
D.崇尚个性自主
4 . 在20世纪第一个10年的中国,相继出现了许多用“科学”命名的组织、刊物、革命团体等,如:“科学研究会”、《科学世界》、“科学补习所”。这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了传统道德
B.科学在中国影响扩大并日益被接受
C.清末时期工业革命成果全面推广
D.科学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新价值标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美国哲学家杜威在1919年访问中国时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据所学知识,“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的核心是
A.马克思主义
B.白话文学
C.民主和科学
D.三民主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
A.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B.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C.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D.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2019-02-03更新 | 339次组卷 | 18卷引用: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期末复习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2019-01-30更新 | 178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课时练习
8 .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9-01-30更新 | 1458次组卷 | 18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练习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1738次组卷 | 27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2019-01-30更新 | 1542次组卷 | 38卷引用: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历史分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