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中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为此,陈独秀主张
A.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以西方文化改造国民心灵
C.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发展D.以渐近改革实现国家富强
2021-02-23更新 | 384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沐彬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竞赛选拔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摘编自胡明概《浅谈辛亥革命》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化"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的原因。
3 . 民国初年,倡导新思想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到1920年,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的加剧B.新文化运动的洗礼C.政府政策的转变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18年3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钱玄同以读者名义致函《新青年》,肆意指责《新青年》排斥孔子,废灭纲常,尤集矢于文学革命;刘半农则代表《新青年》逐一批驳。双方各尽意气之能事,极具表演性和观赏效果。对他们这样做的效果,分析正确的是
A.助长了全盘西化的倾向
B.激发了公众舆论的关注
C.扫除了文学革命的障碍
D.厘清了文化阵营的分歧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启近代译书新纪元伊始,所译之书的数量、种类及发行渠道的增加逐步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承形式。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民众感觉极大兴趣的是“夷务"或“洋务",亦即是西洋的实用科学,声光电化、船坚炮利等。而对“变法改制"“民主自由"等类话题不感觉到兴趣。但是中日战争失败后,人们的兴趣突然就转变到了西方式的“变法改制"这一边来了。当然,洋务的重要性仍旧,但社会的兴趣已经转到了“变法改制''这边。以后遂有“戊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但民众关注的焦点仍然在此。这一主题开始自1895年后直至辛亥1912年前后,约十六七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915日,其标志就是陈独秀在其创刊编辑的《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期的《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生论,后来他本人将其概括为“科学与民主”。新文化运动发起之后的短短几年内,各种主义平地而起。

——摘编自胡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前期学习西方内涵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前期学习西方内涵变化的主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图为当代著名画家沈嘉蔚先生著名的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画上共16人,包括陈独秀、胡适、辜鸿铭、刘师培等,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从中可以看出蔡元培的教育方针是
A.立德树人B.面向世界C.兼容并包D.素质教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