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0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走向。请结合洋务思想加以说明

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材料三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以及因此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一元结构,……西方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了进一步的传播,……《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3)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文化如何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传播。据材料三,归纳《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4)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4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2018-01-0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富平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试题(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长沙文化书店是湖南新文化运动的重镇,共销售40多种新文化刊物。有学者根据档案史料,编撰下表:1920年9月—1921年3月长沙文化书店销售杂志情况一览表,对此合理解释是
期刊名称数量销售对象
劳动界5000工人、平民
新生活2400平民
新青年2000学生
少年中国600学生

A.湖南长沙工人文化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
B.湖南新文化运动有由精英走向平民趋势
C.青工逐渐成长为湖南新文化运动主力军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 . 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明清之际思想家所提出,对近现代思想解放起到重要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守令》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

——《清史稿》卷四八•《儒林二•顾炎武》

材料二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三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政治主张和治学理念并予以简要评价。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阐述“此等论调”与“民权共和之说”的关系。

(3)材料三中“改弦而更张”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历史趋势

2017-11-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5 . 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B.西方文化成果的先进性
C.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
D.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不断涌入中国
2017-10-2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1)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内部萌发了新思潮,列举代表人物,并写出其核心思想。

(2)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与康有为同为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梁启超,其代表作是哪一部?

(3)民国初期,思想领域出现的“激烈变革”是什么,该“变革”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何影响?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变化呈现一个什么趋势?

2017-12-1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盐城市时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必修)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中国应设)造船厂……火器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四】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近代欧洲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五】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魏源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魏源对“夷”有何认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与魏源相比,梁启超、康有为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主要思想主张。孙中山的思想主张与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提出了什么主张,倡导和发起了什么运动。
(5)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传的是什么事件?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什么主张?
(6)根据上述材料,对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趋势做简要说明。
2017-03-0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清市私立三华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A卷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下列。

(1)图一著作的作者是谁?它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图二、图三著作的作者是谁?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3)图四刊物反映当时中国思想界兴起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的趋势。
2016-11-2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南城县一中高二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位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位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向西方学习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在近代中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2)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最早来自于谁的主张?
(3)材料三中的“两位先生”分别是指什么?这场运动的局限性是?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归纳中国近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
2016-12-12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摘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2: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材料3:《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李鸿章倡导“肄习西学,兼讲中学”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2)材料2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
(3)材料3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与材料1、2有何不同?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