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惊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B.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
C.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
D.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重大事件统计数据。由此可以看出该杂志
历史事件提及次数
辛亥革命47
袁世凯称帝133
世界大战448
十月革命287
巴黎和会87
五四运动45

A.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演变
B.宣传主题是马克思主义
C.成为近代影响最大的报刊
D.关注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材料二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和近代中国不同社会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的是
A.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B.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D.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我旧说以忠孝节义范束全国之人心,一切法度纪纲经数千年圣哲所创垂,岂竟毫无可贵?何必先自轻贱,一闻新说,遂将数十年所尊信持循者弃绝,不值一顾,对于新人物有自惭形秽、嗫嚅不敢言之概,甚或迎合新人物,毁骂先代遗传,诟辱自家学理。”这种观点
A.体现了狭隘的民族情绪
B.充分肯定了新文化运动
C.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主张“中体西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陈独秀说:“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材料反映了
A.儒家思想第一次遭到严厉的批判
B.新文化运动时期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C.20世纪初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
D.向西方学习中资产阶级的困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陈独秀在《我之爱国主义》一文中,提出了“勤”“俭”“廉”“洁”“诚”“信”六大道德要求,认为“此数德者,固老生之常谈,实救国之要道”。由此可见,陈独秀对待儒学的态度是
A.肯定儒学的合理成分
B.全盘否定儒家伦理观
C.抛弃儒学的伦理道德
D.全面倡导西学价值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19年,翻译家林纾在小说《妖梦》中,写阴曹地府中有一所“白话学堂”,其校内有“毙孔堂”,门上有一联“禽兽真自由,要这伦常何用;仁义太坏事,须从根本打消”。这表明林纾
A.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B.与传统文化决裂
C.反对文学革命中的激进倾向
D.主张普及白话文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第一位驻英法的公使郭嵩焘是另一位提倡渐进式改革的人,他对西方的直接观察使他公开承认,西方国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优秀的政治体制和道德学说。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郭主张,这些知识,而不是军事,才是一个良好政府和繁荣国家的基石。他的呼吁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因为李鸿章认为自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方面的现代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材料三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郭嵩焘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突破。李鸿章为什么不接受郭嵩焘的建议?

(2)材料二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陈独秀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思想变革的主要原因。

(3)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民国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与此改变有关的事件是
A.国民大革命
B.中共成立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2018-01-19更新 | 193次组卷 | 15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