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如何能有用呢?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材料二   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的紧急问题?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材料三   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庭制度问题……都可以解决……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胡适的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问题在中国是否存在?是否应该解决?胡适和李大钊在材料中各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
(3)依据材料三指出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4)仗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019-01-1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带有全盘西化的倾向,胡适就说过:“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上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要拯救我们这个民族”,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西洋的近代文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又激起了一片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形成一股传统文化“复归”的浪潮。梁启超大叫“科学破产”,建立在资产阶级物质文明基础上的西方精神文明,在他心目中也一齐崩塌。他决心要以“孔、老、墨三位大圣”和“东方文明”去“调剂”西洋文明

材料二   瞿秋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解制刀,精粹地分析了所谓“东西文化论战”。他指,现代资产阶级的文明,无论在科学技术或者思想学术方面,都比封建宗法时代的文明进步。中国文化的出路决不是“向后转”,而是“向前进”,“逐步前进,颠覆宗法社会、封建制、世界的资本主义,以完成世界革命的伟业—如此,方是行向新文化的道路。”李大钊期待着无产阶级新文化的崛起,“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进经济组织。不改进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定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

——材料一、二摘编自李华兴《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学者对西方文明及传统文化所持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意义。

3 . 材料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席卷中国的五四狂飙激荡着人们的思想。李大钊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李大钊相继写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前,作为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李大钊提倡自由,反对帝国主义,倡导立宪政治。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李大钊在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积极向工人和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辩论,积极筹备建党。19228月到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几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1927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但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终惨遭反动军阀杀害。

——摘编自张睿《五四前后李大钊政治思想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的角色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角色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2021-05-05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林则徐、 魏源、徐继畬等分别编译世界地理、历史著作,主张“师夷长技”,可是,清政府并未从战败中清醒。19世纪60 年代,面对内忧外患交困的局面,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设立新式 学堂,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创办近代海军,然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自强”“求富”化为泡影。19世纪末 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产阶级先后领导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试图建立西方民主政治,发展 资本主义,皆因封建势力的强大而未能如愿。1915年,日美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大肆“尊孔复古”,新文化 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打倒孔家店”,形成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但是,儒学以及北洋军阀的专 制统治仍未受到根本撼动。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后,在各种思想的碰撞 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思想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理想国在中西方历史上都结有璀璨的硕果。为挽救日益没落的雅典城邦制度,西方代表人物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治理国家需要靠知识,理想国应是人们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阶层只有分工不同,没有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压迫。当然,柏拉图的“理想国”难免具有宗教神学的色彩,并充斥着对未来的向往,而较少能从历史中找到依据。而几乎同一时期的中国,同样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为了追寻理想社会,儒家杂揉各家学说构筑出了“大同思想”,主张政治事务应由有德才的人来担任,而统治者也应当以道德教化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礼记·礼运》中对“大同”世界的描述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不乏形象的描绘、意象的铺陈和情绪的渲染,以向往远古“至治之世”的形式出现,描述了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平等、自由、太平的社会生活。

——摘编自宋进飞、崔艺桓《理想国与大同社会——中西方古代政治理想的比较》

材料二   近代以来,日本宪政所取得的富国强兵成就,让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中国政治精英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作为维新变法的主要目标。由于缺乏建立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这场改良运动以失败告终。和平的方式不能建立民主,便转向革命的方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方式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实践表明,中国尝试过走西方民主道路,但是走不通。

——摘编自陈海燕《中国为何不能实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材料三   当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拖入全面危机、资本主义文明受到普遍质疑和挑战时,人们并没有立即放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而转向社会主义。直到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进行丑陋表演时,才使陶醉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中国人猛然惊醒:西方不再是以前向往的现代化典范,已经成为欺凌和掠夺中国及东方民族的强盗。

——摘编自李春梅《五四运动:中国近代谋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新起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古代先哲政治理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有识之士政治理想的变化,并说明促使其不断变化的社会因素。
6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材料一: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与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示意图和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人数的变化情况



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时间1842—1894年1895—19111912—1919
人数10万60万200万

材料二: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呜溅,究不曾是自定出流的方向。其实一般的社会思想大半都是如此。

——瞿秋白《饿乡纪程》

材料三: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1)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一饼状图和表格的信息,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民族工业发展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瞿秋白所讲的“隔着纱窗看晓雾”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和爱国知识分子的什么状况?“久壅的水闸……不曾是自定出流的方向”又是什么含义?
(3)判断材料三两段材料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通过的决议,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
2019-08-14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7 . 近代以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走向世界,复兴中华是几代中国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
材料二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从“洋务”再到“时务”转变的原因。
材料三“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3)从材料三看,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4)综上分析中国人“世界观”的转变轨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寻求国家富强,挽救民族危机,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受历史演化和文化结构所规定之逻辑的推动,先是把中国的失败归之于器物文明的落后,继之又认为政治制度的僵化是中国遭受侵略的根本原因,并因此而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后搞了旨在引进西方文化工艺技术以改造中国物质文化的洋务运动,和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政治制度以改造中国制度文化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结果都归于失败,于是人们又开始从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反思,得出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系统与现代生活的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失败的结论,因而又有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民主与科学精神、彻底批评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及其核心儒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摘编自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则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亦即五四运动时期。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特权,这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长期侵略形成了鲜明对比。1919年10月、11月,李大钊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该文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称其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前后,《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日报》《建设》等一批报刊纷纷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
——摘编自郑大华著《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征。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来思想文化的传入持何态度。
9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摘自《礼记》

材料二   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零星传入中国,当时人们把它当作“均平治世”的学说。节译的《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曾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也满怀豪情地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

——摘编自王芸《从天下大同到社会主义》

材料三   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的治国理想,并举例说明其对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何影响?(任举两例)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影响体现在哪两个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10 . 对美好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对“善良政体”的追求在东西方异曲同工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1663)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
材料二       近代志士仁人对“救国之路”进行了不懈探索
新文化初期,李大钊说:“夫代议政治,虽起于阶级斗争,而以经久之历验,遂葆有绝美之精神。”“吾人于此,其当鼓勇奋力,以趋从此时代之精神,而求此适宜之政治也。”……1919年春天巴黎和会召开之后,对西方的失望促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另外的方向。李大钊宣布“在别的资本主义盛行的国家,他们可以用社会主义作工具去打倒资本家阶级;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
——陈先初《五四时期国人理想社会模式的转型》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20世纪40年代末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60年代初
“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苏联就是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了。”“我们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20世纪80年代初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唐洲雁《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及其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对学校作用的认识,并概括他与孟德斯鸠相似的思想倾向。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大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概括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变化趋势,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历史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