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7 道试题
1 . 1919年,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陈望道D.李达
2023-03-1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有为把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看成贫富之争,把共产主义译为“均产之说”。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士孙中山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言以蔽之,曰社会生计而已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的首句译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并采取“幽灵”加上注解的办法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

——摘编自李百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及传播》

材料二:1871到1910年,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各种名目的社会主义思潮混杂,一起涌入中国。早期接触和传播社会主义的人物或群体中,有清政府派赴欧洲的外交官员、在华的西方传教士、留日学生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等。他们对社会主义要义的认识是有限的。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目的,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来介绍探索宣传社会主义。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索传播社会主义,是为实现“三民主义”,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摘编自李文坛《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早期传播(1871-1910)》

材料三: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社会主义既有许多不同的派别,又有空想和科学之分,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下,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向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们开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李大钊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

——摘编自刘国新《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899-192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翻译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主义思潮的早期传播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3-01-1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运动期间工人阶级的作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创造了有利的阶级基础,再加上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中国民众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对西方列强的普遍失望与拒斥心理,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张海鹏主编)

材料二:从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毛泽东事实上已经成为党的领导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在客观环境上为中共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和总结经验教训提供了条件。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1945年,刘少奇在党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并且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项杰《中共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2022-12-2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探讨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显示出威力。在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1918年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当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奇流派来看待,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能发展中国!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归纳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78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
2022-12-0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校际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活动(摘录)

1918年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反对封建思想,介绍社会主义思想。

1918年11月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年5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1919年在《晨报》副刊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翻译并发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马氏资本论释义》等译文。

1920年初,组建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会员人数一度达250多人。

1920年7月,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社会主义史》《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

自1918年到1921年7月,在各地发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等宣传社会主义的演讲十多次。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增购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和外文刊物,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舒悦《五四时期李大钊向青年学生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研究》

材料二:五四前后,随着文化观念的启蒙,“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据统计,这一时期从外国涌入的各种“主义”达330种,马克思主义作为众多“主义”中的一种,之所以被中国先进分子所认同和选择,固然有对资本主义的认异和对俄国社会主义的憧憬等心理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显示出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性。

——摘编自王刚《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多维进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先进分子所认同的原因。
2022-12-0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1918年7月1日,李大钊在《言治》上刊发《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指出“俄国今日之革命,诚与昔者法兰西革命同为影响于未来世纪文明之绝大变动,必将成为世界的新潮流”。这表明李大钊(     
A.对民主革命的前途已失去信心B.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的变革
C.充分肯定俄国革命的重大意义D.主张在中国走暴力革命的道路
7 . 下表是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观,点的变化情况。这些变化表明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前五四运动后
对民主的看法采用立宪共和的国家政体形式,认为中国只有实行多党分权共治的政党政治才能实现国家统一揭露批判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虚假本质,主张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实行劳工专政
对科学的看法主要局限于实证自然科学范围,以生物进化论为典范和代表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实证社会科学,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A.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B.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C.加快了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8 . 1924年,在谈及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时,陶孟和表示:“近几年来,国内的杂志报纸对于马克思的学说尝尽量的介绍研究。讨论马克思的学说或他种社会主义差不多已经变为一种时髦的标忐。”夏丏尊也提到“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渐有取亚当•斯密而代之的状况了。”这说明当时
A.经济危机弱化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地位B.思想解放为西方文化传入创造条件
C.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取得了一定成就D.社会主义思潮获得了知识分子认同
2022-06-1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9 . 1915~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次;而1919~1922年,该词出现达1188次,甚至一些与新文化运动不相干的人也追求时髦,大讲他们的所谓“社会主义”。这一变化反映出
A.无产阶级运动日益高涨B.“社会主义”受到了民众拥护
C.新的价值观念日益凸显D.资本主义政体被知识界否定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大钊(1889—1927年),河北省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期间,他撰写了《政治对抗力之养成》等文章,所运用的理论资料正是当时在日本流传的欧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家的民主自由思想和学说。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18年,李大钊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 在此期间,他介绍毛泽东到北大工作,周恩来、邓中夏等党的早期领袖和其他社会仁人都受到过李大钊 的影响。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讲授现代政治、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学、 女权运动史等课程。他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劳动教育和妇女解放运动,“更多地注意劳工、农村、妇 女、青年问题”, 1920年8月,李大钊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在以后领导了大规模的罢工 运动。1923年10月,李大钊被孙中山委任为国民党改组成员。1927年,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他 被捕入狱,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杀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思想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大钊的历史贡献。
2021-12-01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文化史-考点32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