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李大钊先生被誉为在“黑暗的中国”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他的遗文却将永驻,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李大钊在中国
A.创建了共产主义小组B.领导发起新文化运动
C.率先宣传马克思主义D.发起了文学革命运动
2 . 1924年,在谈及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时,陶孟和表示:“近几年来,国内的杂志报纸对于马克思的学说尝尽量的介绍研究。讨论马克思的学说或他种社会主义差不多已经变为一种时髦的标忐。”夏丏尊也提到“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渐有取亚当•斯密而代之的状况了。”这说明当时
A.经济危机弱化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地位B.思想解放为西方文化传入创造条件
C.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取得了一定成就D.社会主义思潮获得了知识分子认同
2022-06-1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3 . 1922年5月1日,李大钊面向北京学生和工人代表作了题为《五一劳动节于今天中国劳动界的意义》的演讲,响亮地喊出了“反对国际的军阀财阀的压迫”“改善工人境遇”“八小时工作”等口号。这段演讲
A.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B.歌颂了知识分子和工人的大团结
C.宣传了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革命纲领D.旨在宣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4 . 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有着相同之处,这主要体现在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两个方面。就“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理想而言,在追求人生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新人生观方面具有契合之处。该学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A.逻辑前提B.历史必然C.文化根据D.国际因素
5 . 五四运动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引进的西:学虽然同封建文化作了斗争,但“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偃旗息鼓,宣告退却,失了灵魂”。因此李大钊指出:“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于是,人们期待并呼唤着能克服这两种文化弊端又兼有两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材料揭示了
A.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必然性
C.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D.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走向融合
2022-01-1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开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洋务运动之后到十月革命之前,不少人在中国译介马列著作、观点。以维新派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和1905年前后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都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辛亥革命后,无政府主义者也译介了不少马恩文本。但是,有学者认为它们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这一认识的原因解释最合理的是
A.并未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有限
C.涉及阶层过于庞杂不具有主导性
D.译著方式不利于马恩思想传播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国人由此而面临着一个很大的矛盾:在资本主义所代表的历史阶段实现之前,资产阶级革命并没有丧失其历史的进步意义;但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来到中国,一开始就否定了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的(纲领)……是一个直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他取法于十月革命,却超越了中国革命。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五四运动在井冈山收获了他第一个真正的政治果实,这是何等的矛盾!……从思想意识范围内说,五四运动是五四时期的学生,是钢铁般的英雄,游行示威时,他们手里拿的不是枪,而是刷子,他们只是言辞激烈,而毛泽东真正的创造性在于他把枪和书结合起来,这将使红军在广大的农村扎下根,然后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向城市推进。

——摘引自特里尔《毛泽东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迎来了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突出表现,概述当时“直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毛泽东创造性地将“枪和书结合起来”的含义,列举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实践活动。
2021-05-08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选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对于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愈加自觉与深刻。在这种文明互动之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在内的政治、文化精英人士纷纷构建自己新的互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观。其实中国的文化出路就只有一条。用鲁迅的话说,这样一种文化出路的特点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摘编自魏光奇《在文明互动中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文化出路”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1-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绵阳某中学学习小组在查阅《新青年》相关资料时发现以下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新青年》
时间内容
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1919《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1923年6月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A.最早引进介绍马克思主义B.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C.放弃了对自由民主的追求D.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1-22高三上·江苏南通·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世纪末以来,康有为用儒家大同社会来解读社会主义,梁启超等把井田制看作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汉俊也借用墨子的兼爱论来解释社会主义理论。这表明他们
A.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B.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显著成果
C.广泛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D.试图把社会主义整合进传统文化体系
2021-11-29更新 | 19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