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中,西化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互相论战,但都游离于时代主题,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之道避重就轻,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品格,为“中国向何处去”提供了有力的“第三种思路”,一下子就抓住了一代先进青年的心。材料最能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中的论战没有意义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时代选择
C.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需要重估D.西化自由主义回避了时代热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为《新青年》杂志提及频次最高的五大历史事件,据此可知
历史事件提及次数
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
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
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
义和团∕义和拳∕拳匪128
法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法兰西革命∕法兰西大革命93
A.国际形势影响近代思想变迁B.义和团运动的主张得到了认同
C.青年学生普遍关心世界政治D.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2021-04-27更新 | 360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五四时期,社会言说系统先是由“个人解放”进至“社会改造”阶段,继而又在“社会改造”话语的整体态势中,向着“革命话语”方向转变,这其中主要为“主义”信仰话语、民众本位话语、阶级斗争话语、政党领导话语等几个重要部分。这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B.救亡图存开始成为时代重任
C.五四爱国运动初步胜利D.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迫在眉睫
4 . 成都某中学高二学生为参与某一课题,专门查阅了《四洲志》《天演论》《革命军》《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庶民的胜利》等系列文章。据此推测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可能是
A.探寻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B.聚焦近代中国救亡思路嬗变
C.考证中国近代重大政治变革D.浅析近代中国科学发展路径
5 . 五四运动前,中国思想界曾信奉过不同的思潮和主义,其中不乏资产阶级改良思潮、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四运动后,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自主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真正转变为马 克思主义者。这一变化说明了(     
A.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日趋B.资本主义道路探索退出历史舞台
C.当时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国民共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20年,全国工人发展到194.6万人,其中上海有近51.38万人。陈独秀借“中华工业协会”发起劳动节纪念活动之机,将《新青年》的七卷六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专门讨论工人问题,启发工人觉悟。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深入传播B.上海已经成为工人运动中心
C.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条件日益充分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021-04-25更新 | 26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1910年,马克思、思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各种名目的社会主义思潮混杂,一起涌入中国。早期接触和传播社会主义的人物或群体中,有清政府派赴欧洲的外交官员、在华的西方传教士、留日学生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等。他们对社会主义要义的认识是有限的。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目的,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来介绍探索宣传社会主义。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索传播社会主义,是为实现“三民主义”,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摘编自李文坛《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早期传播(1871-1910)》

材料二   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社会主义既有许多不同的派别,又有空想和科学之分,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下,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向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们开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李大钊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

——摘编自刘国新《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899-1921)》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主义思潮的早期传播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8 . 五四运动前后,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潮主要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工读”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这些教育思潮
A.是实业救国在教育中的体现
B.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条件
C.推动了五四运动向纵深发展
D.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9 . 1917-1918年间,《新潮》《华工杂志》《欧战实报》等报刊大量报道了德奥罢工风潮、俄国工人罢工以及伦敦纺织工人罢工运动等,时人指出:“欧战以还,世界资本制度之国家,无一不受社会革命之风潮所激荡。”这表明当时的知识界
A.“以俄为师”成为共识B.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积极探索救亡图存新路D.开始反思欧美社会的弊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在1919年之前,报刊上的“社会主义”总共只出现了34次,而自1919年开始,“社会主义”的出现次数猛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成为和“社会”一样常用的政治词汇,几乎征服了所有政治流派”。这反映了
A.救亡图存的探索取得重大进展B.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近代传媒业推动新思想的传播D.政治流派的主张趋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