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4~1918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了出来,战争空前残酷,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战后结局的混乱,使世人为之震惊,也引起了人们对西方文明的普遍怀疑,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了光明的前途,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巴黎和会分赃的严酷事实,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强烈的打击和失望中觉醒,为寻找挽救中国危亡的新途径进行理智的思考,开始选择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金鸣娟《试析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人类文化所蒙受的浩劫不知使多少人伤心叹息、悲观失望,他们痛悼茨威格、查佩克、瓦普察洛夫、盖达尔、巴尔托克等许多文化精英的早逝,也惋惜无数人类文化珍品的毁灭。但人类文化并没有夭折,它像经过冰霜摧残、风雪蹂躏的一朵迎春花,终于熬过了严冬,又更加鲜艳地盛开在春日的阳光下。战争不可能中断文化的发展,文化的潮流有如黄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永远奔腾向前,而人类则在它的沐浴中走向自己的未来。

——摘编自金重远《炮火中的文化:文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一战”前后思想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战争与文化交流碰撞的理解。
2022-01-2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兴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依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程献《晚清乡土意识》

材料二、尽管直接触发这一运动的两个因素从表面看是相互矛盾的,这一运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却大都没有有所偏废。他们几乎是出自于其本能在寻求着抵抗侵略、振兴国家之道。一方面试图从科学和民主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另一方面则以理性务实的心态开始了对外来文明的重新发现。……五四断文化运动一开始造就出一种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必需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

打倒孔家店到文学革命,再从人性批判到社会改造,这场运动在以现代化的要求为出发点,反思西学,重市中国传统文化,建构新的价值体系等方面,无疑触及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最艰难而又最根本的一环。……在这一寻求过程中形成了民主、科学、理性、自由、人权、社会改造等一系列新的口号、主张与观念,并最终造就了现代中国社会的三大主流思潮: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而马克思主义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为有效的理论指南。

五四新文化运动针对这一最大缺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是价值的尺度,现代人是现代价值的尺度以及中国社会的改造应当被放置在国民(尤其是青年)人格、素质、价值观念更新基础之上的命题,真正掀起了一场人本主义、个性解放的时代大潮。

——摘编自李刚《试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大贡献》


请回答:
(1)你是否认同材料一中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直接触发这一运动的两个因素从表面看是相互矛盾的”?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贡献。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2020-12-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中期建立选举制度,以儒学教养为选举标准,并以儒家“礼制”标准建立各种制度。礼教的主要内涵是“五伦”与“三纲”及其名分观念。儒家又认为名分的秩序不能自然达成,必须通过人为的努力。西晋时,官方第一次制定与公布礼典,唐玄宗时设立“大唐开元礼”。自宋至清代,统治者仍旧沿用各种礼仪规范。

宋以后,新儒学的信念认为道德人间的达成须藉由个人的修身,所谓“修齐治平”的过程,故教育须由基层乡党社会开始。对于庶民社会而言,生活的重心是家族,家族生活的两大轴心是亲子与夫妇,故孝顺与贞洁是家族伦理教育的重心。

宋以后的宗族组织日益普及,儒者积极设计合理的宗族秩序。如范仲淹、苏轼倡导族谱的编写,其后庶民家族编写族谱成为传统。程颐与朱熹倡导庶民亦设祠堂以祭祀祖先。明清时期,宗族设立祠堂也成为传统。司马光编写书仪与朱熹编定文公家礼,都是要为新兴起的宗族制定婚丧喜庆的生命礼仪。

宗族规范之上另有儒者主导的乡约之法,以作为社会秩序的公约,主要内容是修德修业与生活互助。明清时期,官方也体认到邻里、乡党的健全运作反而是地方行政的辅助,明太祖亲自颁布《圣谕六言》与《教民榜文》,顺治帝命令基层建立乡约组织,康熙规定乡人必须定期聚会,劝导道德。

——台湾高中《选修历史(上)》(三民版)

材料二   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树立起科学和民主意识,于是就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念,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与传统的以纲常名教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陈独秀从这样的视角批判儒学:“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乃是一种“奴隶道德”,它使为民者、为妻者、为子者都成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中国传统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而新文化运动正是要在伦理层面上改变旧文化,它把伦理的觉悟看成是“吾人觉悟最后之觉悟”,因此表现出十分激烈的反传统情绪。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儒家教化方式的变迁,并分析在宋代出现转折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十分激烈的反传统情绪”的表现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文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2020-01-1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9-20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我们的“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包括了一切的传统文化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国学热的发生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晚清到辛亥革命,以章太炎为代表,提出了“用国粹激励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著名口号,倡导保存捍卫国学,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国学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特别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关注的是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来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第三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北大、燕京等大学纷纷设立国学研究院,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是这一阶段的代表,国学研究不是关起门来研究,始终与世界的中国研究、汉学研究东方学研究连接在一起。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国学热发展变化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阶段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从兴起原因和推动力量的角度概括近代、现代国学热兴起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现代国学热兴起的认识。
2019-12-16更新 | 123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下自测考试(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8-19高一下·江苏南通·期末
5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表现?
(3)据材料三,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谈谈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2019-11-01更新 | 126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启蒙运动影响了同期科学的发展。社会也给予科学更多的支持,如仅仅国为对地球和生物的兴趣就引发了多次考察行。从200多年前为了香料而地理探险,到现在只是为了加识,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上流社食贵妇人主持的沙龙,到头来者不拒的咖啡馆,科学知识和启蒙思想到处传播。1831年,雨果感慨,书与大教堂校量,前者会战胜后者。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法国科学家居煌叶的激文论与英国赖尔和达尔文在地质学和生物学领域中所持的新变论,分别与当时法国激烈的社会动及英国温和的政治改良有某种联系,居煌叶一本著作的标题就是《地球表面的车命》。

——摘编自昌乃基《科学与文化的足迹》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将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试图通过科学的传播来实现真正的民主,进而批判中国的民族危亡和社会危机。新文化运动所认识和理解的科学,不仅仅是科技术或科学思想,而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与迷信、盲从、愚昧相对立的崇尚实证的理性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对科学的追求和崇尚与对封建专制主义,迷信愚昧思想以及由伦理、旧道德乃至整个传文化的批判与反思联系在一起,因而它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科学从此渐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动与近代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运动时期科学传播的主要途径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较于启蒙运动时期科学传播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传播与思想解放之间关系的认识。
2019-05-24更新 | 160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高考5月份模拟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
2017-09-23更新 | 339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2: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请回答:
(1)材料1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