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三民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他关心民众疾苦,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人民所做不到的,我们要替他们去做;人民没有权利的,我们要替他们去争”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讲话》

材料二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通路的正确理论,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摘编自徐鸿武《邓小平理论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张,20世纪20年代,   民生主义又有何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含义,列举一部建国后体现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践结合起来的文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概括三位历史伟人在创立思想方面的共同特点
2019-03-0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科学技术的主张,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时人认为这背离了“用夏变夷”的传统,而是“用夷变夏”。洋务派“中体西用”可以追溯到“师夷长技”。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企图用西方科技思想来纠正和弥补儒家文化的不足。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同时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4种,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冲击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康有为认为:“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

严复则认为,“秦以米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在他看来,西洋的国家是国民的公产,政府是人民的公仆。而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国民则是君上的奴仆。“没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

孙中山则认为“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2)阅读材料二,概括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各自思想特点。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和时代背景分析其出现的共同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家族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祖先崇拜是家族宗教的核心,家长死后成为祖先,因此对祖先的敬畏也就转化为对父权的敬畏,强化了家长的权威。君权则是父权在社会中的延伸,父权则为国内政治生活中的个人专制提供了基础。在家族中,家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每个个体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家族整体利益,因此自古就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法,夷灭三族”的认识。大多数家族都置有大量的族田,清代广东一些县的族田占到了耕地面积的50%以上,主要用于宗族祭祀、赈济贫困的族人,以及资助族人入学接受正统教育。族田、父权和祭祀一起成为维系家族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杨知勇《家族主义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孙中山号召“合各宗族之力来成一个国族,以抵抗外国”,就是“用宗族的小基础,来扩充国族”。具体做法是:先让一个一个姓去联合,次让已经联合的若干姓氏联合起来,结成大的团体,在此基础上再行大联合,“便可以成一个极大中华民国的国族团体”。毛泽东在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将家族主义视为统治人民的一个绳索——“族权”,要加以消除。祠堂族长压迫族下子孙,对农民实行“打屁股”“沉潭”“活理”的肉刑和死刑等,所以毛泽东教育农民觉醒,起来造族长的反,以此促进农村阶级分化,破坏、战胜家族主义,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和封建政权。

——摘编自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族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和毛泽东对古代家族认识的不同之处,并对两人的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2020-05-11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时代与思想的变迁”


(1)有学者认为,儒家心目中尽善尽美的政治就是所谓的“圣王之治”,亦即由圣人充任君主对民众进行统治,但也要对君主加以节制。依据下列历史上儒家的有关言论,并结合时代背景,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天子是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康有为认为:“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严复则认为,“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在他看来,西洋的国家是国民的公产,政府是人民的公仆。而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国民则是君主的奴仆。“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孙中山则认为“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2)阅读上述材料,概括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各自思想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出现的共同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祭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视“逃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

——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6 . 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材料三:
                                   
图1                                                          图2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的三幅图片,概括毛泽东思想确立的过程。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2017-12-0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滦县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制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材料四: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的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创新?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3)林伯渠和金冲及认为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材料四中的作者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对此,你如何理解?
2011-10-27更新 | 8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河北省定州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8 .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图1 图2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图3 图4
1982年中共十二大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所走的道路构成了中华民族百年追求,这一追求的主流目标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