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从此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材料一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志愿军一级英雄,参加了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等战争。

材料二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以李延年和申纪兰为代表的这一代人为共和国做出的贡献。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1997年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7年中共十七大,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结合材料三、四、五和所学,从不同角度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要求:史论结合)
2 . 社会主义运动

材料一   19世纪早期,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如傅立叶提出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消除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但是,他们都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两次工人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但都没能成功。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年,邓小平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社会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1982年,邓小平说中国对外政策贯彻三句话,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1987年,邓小平强调:“第一,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必须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阶段出发,而不能超越。”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
年份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工业增加值/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进出口总额/亿元
19783678.73851621.41072.5355.04
198815180.413785814.03865.23821.79
199885195.5686034133.914816.426849.68
2008319244.624100131724.033428.1179921.47
2018919281.166006301089.367558.7305008.13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变化。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提炼邓小平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3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材料一   汉武帝及其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道佛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欧洲步入近代社会以后,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启蒙运动时期被称为“理性时代”。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理论化。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的“理学”和近代欧洲的“理性”的不同内涵;并指出两种不同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3)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结合所学,对材料三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4 .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钟声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走相反的道路”的原因。

材料三   他(邓小平)以极大的勇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邓小平理论)像一把钥匙,启开了人们僵化的思想闸门……解决了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人民日报》1993年11月5日第5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材料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2020-04-06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101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成为最重要的主流政治话语之一。它是近百年以来中国人不断追求的理想。

1992年初,邓小到深圳等南方城市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



依据材料,概括邓小平深圳讲话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谈谈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6 . 优秀的思想文化往往引领着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联系背景,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剥的现实;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教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羲明显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

(2)请结合所学,对材料二黄宗羲 “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或主张

时期口号或主张
1861—1899 中体西用;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实业救国;变法自强,君主立宪
1900—1909 预备立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 尊孔复古; 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20—1929 打倒列强除军阀;以俄为师 ;打土豪,分田地,工农武装割据
1931-1945收复失地,还我河山;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胜利万岁
(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从上表的口号或主张中提炼一个主题,用史实加以论述。(要求:主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使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纵观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每一个阶段都是由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开启的。这些理论创新和突破成为推进改革不断深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可以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理论突破与实践探索互动的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论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理》

(4)依据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说明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开启的”。
2019-11-21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B卷)试题
7 . 道路探索与理论创新

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

——摘自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观察地图,概括1929—1932年间革命根据地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目录(部分)

第一次思想解放:一石激起千重浪—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
粉碎“四人帮”阴霾仍未散
解放思想实现伟大转折思想解放带来人的解放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变化经济改革从农村突破了经济生活新词汇:特区政治体制改革起步
第二次思想解放: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破除姓“社”姓“资”
姓“社”姓“资”搞得人心惶惶黄钟大吕压倒瓦釜之鸣邓小平南方谈话轰动全国
中国经济鲤鱼跃龙门十四大开辟新纪元实施“软着陆”推动改革深化……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概述当代中国这两次思想解放的历史意义。
2019-10-02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道路探索与理论创新。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参照示例,结合具体背景,举两个历史时期的例子,分别说明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示例: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针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毛泽东创造性的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
2020-04-0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解放发挥着重要作用。
(1)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东西方几乎同时出现了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被称作人类的“轴心时代”。为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化的特点,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格。请填写空白部分。
比较项孔子苏格拉底
背景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士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活跃起来。
重要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
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奠定了我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讨论加尔文宗教改革时,某同学引用了两段材料:

材料一   德国学者韦伯评价加尔文暂时说:“在任何场合、那种清教(即加尔文教观念波及之处,都产生了有利于合理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加尔文在日内瓦严格控制市民的宗教信仰,镇压信仰其他宗教的教派与个人,人文主义者塞尔维持因不同意他的观点而被判处死刑。


(2)依据所学,简述材料一中“合理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是指什么;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加尔文宗教改革的评价。

1906年发布的《同盟会宣言》反映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某同学从中找到这样一段材料: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3)请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基本原则并加以评价。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身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学们对社会发展变化感触颇深。结合邓小平南方谈话,某同学提议以“改革开放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内容写文纪念。


(4)以下为同学们列出的写作题目,请你仿照示例,选择其一,并说明写作的要点。
题目一:重新焕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题目二: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
题目:乡村巨变——农村改革
要点:克服平均主义,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调动生产积极性;撤销占有管理体制(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促进经济发展。
2020-02-1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能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转化成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节选


(1)据材料一,《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可能的。否则,就不可能。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2)材料二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

材料三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3月和1979年1月、1985年9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注:

图1标题写着:中国正迈步走向民主统一。

图2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图3标题写着: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3)你认为图1、图2中《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以上述两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各是什么?
(4)你如何看待图3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论证你的观点。
2020-03-2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