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
A.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
B.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C.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D.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论述应出自毛泽东的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论十大关系》
3 .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那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
A.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发言时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这一思想
A.提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
B.表明建国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
C.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形成
D.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
5 .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各自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及当时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这三位伟人的思想
A.都是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B.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实践
C.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都指导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6 . “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由此可见,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分别是
A.民族独立、民生幸福
B.民权自由、民生幸福
C.民族独立、民权自由
D.民主平等、民权自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毛泽东在某篇文章中说:“孙中山死去二十四年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都大大地向前发展了,根本上变换了中国的面目。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两件事:在国内,唤起民众。……(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该文章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新民主主义论》
C.《<共产党人>发刊词》
D.《论人民民主专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

—《论语》

材料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清醒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丰碑》

材料三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邓小平(198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邓小平关于义利的思想有哪些新发展?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三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俄罗斯学者潘佐夫所著《毛泽东传》记述了毛泽东“摆脱苏联及其模式的影响、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努力”。下列著作体现毛泽东这一探索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
C.《论联合政府》
D.《论十大关系》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其次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用中国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