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仁宗(1022-1063在位)时期,面对社会挑战,许多士大夫萌发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便由佛老的虚无本体之学转向以气为本体的实体之学,崇尚词赋的浮华之风转向“明经致用”的经世之学。宋儒针对“重义轻利”的思想传统,大力提倡“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不管是“庆历新政”,还是“ 熙宁改革”,都是在实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明清思想家将实学推向高潮,地主阶级革新派和新兴市民阶层,构成了实学思潮高涨的主要社会基础。他们在明王朝覆亡的痛苦中,反思晚明理学的空疏实质。顾炎武强调学术一定要从经书和实际生活中得来,强调学者一定要去关注那些事关国家兴衰治乱之源和生民根本之计的问题,后来乾嘉学者进一步将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扬光大。梁启超指出“有清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饶有科学的精神。”

——摘编自葛荣晋《论宋代实学》

材料二  1930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当中,毛泽东郑重发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时代呐喊,作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一系列闪耀实事求是璀璨思想光辉的精辟论断。……从1942年到1945年,毛泽东相继写下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著作,强调反对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及相关要求。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重要著作,从人民战争的客观规律出发,精确研判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对解放战争不同阶段的作战方针和相关工作作出实事求是的战略安排和顶层设计,推动解放战争逐渐走向胜利。

——摘编自武文豪等《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及其新时代意蕴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实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实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核心要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全党同志继续发扬实事求是优良传统取得的历史性巨大成就。
2022高三下·浙江·专题练习
2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引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简述它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
(2)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②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概述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78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
2022-02-25更新 | 21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峰幸氺冲就提出了赶超西方的思想。1923年,他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中告诉/ 大听众,中国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确是适合中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建设新国家的一个最完全的主义”。为实现“赶超’’西方,孙中山指出,“我中华之弱,由于民贫”,所以,“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济,为当今莫要之政策”。“欲我国转弱为强,反弱为盛,必俟学校振兴,家弦户诵.无民非士,无士非民,而后可与泰西诸国并驾齐驱, 驰轉于球之上。”他晚年在致瘳仲恺的信中强调指出:“予鉴察世界大势和本国国情,中国欲为世界一等大强国,及免重受各国矣力侵略,则须努力实行扩张军备建设也。若国民与政府一心一德实行之,则中国富强,如反掌之易也。”

—— 摘编自郑大华《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再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华民族的前景,“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失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摘编自郑大华《论毛泽东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实现“赶超”西方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内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教育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认为,劳动能使人去除邪念、克服懒怠,劳动使人“筋骨球,气脉舒”;规定学生必须学习农学、谷梁、水利等知识;提倡“勤农囿,夜观书史”式的教育方式。

——摘编自杜成宪《顾元的劳动教育思想述评》等

材料二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制订了工厂制度,进行了教育和劳动结合的实验,以解决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况。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欧文的实验,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在教育领域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思想,1958年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指示.

——摘编自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元的劳动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量,并说明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意义。
2021-07-1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是毛泽东19305月为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创作的。在这篇著作中,作者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批评了红军中一部分人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指明了从前调查方法的缺点和改进方向。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在转战中不幸遗失了,对此,他一直念念不忘。

19611月,经过多番辗转,毛泽东同志的秘书田家英发现了这本小册子。当毛泽东同志再次,见到这本纸张已发黄的《调查工作》时,百感交集,欣喜万分,他说到,我对自己的文章有些也并不喜欢,这一篇我是喜欢的过去到处找,找不到,像丢了小孩子一样19613月,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亲自向与会人员逐段详细解读《关于调查工作》一文,指出: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1964年该文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首次公开发表,毛泽东同志在审定文稿时,把它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

——摘编自杨蓓《〈反对本本主义>的精神实质与当代价值》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反对本本主义》创作和公开发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本本主义”的历史意义。
6 .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了构想。中国共产党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的表现。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列宁选集》第四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观点并指出其意义。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有何相似的发展与突破?
(4)综上,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020-03-26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不但宣称他已经发现并解释了社会运动的规律,而且还确信这些规律表明了恰恰是那些没有权力的人们——工人阶级能够而且将改变社会。他们将通过革命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马克思认为这一革命性的变化不仅是令人向往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麦克莱伦(英)《卡尔·马克思传》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过反复的比较鉴别,终于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在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   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的重要讲话,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马克思“发现并解释了社会运动的规律”及其代表著作。简述马克思认为“这一革命性变化……不可避免”思想产生的时代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的会议,并简述该会议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处讲话的名称及其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为邓小平理论奠定了基础,试列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两部相关著作。
8 .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四   “(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孙中山的什么理论成果?材料四与材料三的主张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这种“质地飞跃”是指什么?

材料五   “……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都叫我们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或曰人民民主独裁,总之是一样,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

——《毛泽东选集》


(4)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五出自毛泽东的哪篇著作?该著作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材料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始终如一的施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5)综上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重农学派是18世纪50—70年代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也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分支。此时法国仍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为基础。财政大臣主张极端重商主义政策并大范围实施,利用国家资本和特许经营形式集中发展工商业、刻意压低粮食价格、提高农业税等,导致耕地荒度,农民极度贫困,国家财政濒临崩溃。据农学家阿瑟·扬估计,法国与英国小麦亩产比为1:1.33。在此情况下,重农主义者提出,在各经济部门中,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因为只有农业既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的量的增加。工业不创造物质而只变更或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也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二者都是不生产的。代表人物魁奈也指出,“关于农业的利益,实际上是要把土地集中形成大规模的租借地,由富裕的租地农场主经营……使它达到最好的状态”。

——摘编自《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田“三农”问题的启示》等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在了解了一些地方的农业互助合作情况后说:“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作法。”同年11月,在第三次全国农业互功工作会议结束前夕,毛泽东在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伯达谈话时指出:“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现在是既需要,又可能,潜在力很大。”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技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搜集各种农具,进行比较,通过试验加以改进,试制出新式农具。试制出来后在田里实试,确有成效,然后再大批制造,加以推广。

——摘编自《略论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及实践》

材料三   中国留法农学会理事长任军民曾指出:“法国是农业大国,生产的集约化水平高,农产品丰富,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提高,这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以及挑战。因此,加强中法农业交流,优势互补,既能让中国农业发展少走弯路,也将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重农学派和毛泽东农业思想的相似点,并分析毛泽东重农思想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加强中法农业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

—《论语》

材料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清醒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丰碑》

材料三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邓小平(198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邓小平关于义利的思想有哪些新发展?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三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