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学家萧功秦认为: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政治载体,那么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从历史事实中我们可以这样归纳,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有效的推行现代化的政治载体,必须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在推行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应该具有一种权威主导的力量。这种力量具有对社会的整合能力,对资源的动员能力、命令贯彻能力,对发展过程的可控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明的政府主导型的权威政治是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二,应该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对外部世界应该具有开放性,充分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经济主动性。只有个人的主观活力的充分调动,才能够显示出宏观社会整体上的活力。

第三,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它必须具有灵活的制度创新能力,通过及时的制度创新,克服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在现代化过程中陷入各种险境。

贯穿在这一百四十年中的大概有六种模式,我们可以用六个人的名字来代表:慈禧模式、孙中山模式、袁世凯模式、蒋介石模式、毛泽东模式、邓小平模式。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充分提取材料信息,围绕“政治载体与现代化”为主题,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政治模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罗斯福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吃“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农民、工人的积极性,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两位历史人物的突出贡献。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罗斯福、邓小平分别面临着什么经济问题?概括指出他们解决这些经济问题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2022-05-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简述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展(节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材料三 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道路艰难曲折。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亿万人魂牵梦萦,几代人上下求索,奋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艰难前行。直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才终于迎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3)任选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相关史实,概述中共“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进行的不懈奋斗。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认为,继毛泽东模式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模式。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不断进行修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体现的改革思想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首先,社会主义不是贫困,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其次,要发展生产力。第三,要改革开放,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对发展生产力有用的东西。第四,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因此,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则。邓小平本人把他的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

据《世纪大讲堂》整理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邓小平模式。(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叙通顺流畅,200字左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