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1899年至1903年间的激进,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政府的顽固保守,梁转而接受了孙中山的激进方案。1905年他的政治态度复归保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梁却又拒绝诱惑、不怕威胁,坚决维护民主共和。

——杜先菊《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三   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号召,他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必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姚中国《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1)材料一中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指的是什么?概括梁启超政治思想多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挽救民族危机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思想进行的政治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并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2019-01-1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西省吉安市重点中学联考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就是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新鲜经验做出科学概括,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中国化时代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对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我们党在早年吃过教条主义的大亏后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可以说,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摘录自《求是》2022/2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1)根据所学,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和所学,请你完成下列表格。
事项内容或意义
A________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共一大B________,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中共C________制定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D________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后建立了E________等革命根据地,确立了“F________”的道路
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建党建军原则
G________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中共H________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创立的科学理论指导思想有哪些?
2023-02-0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建立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一直是人类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取得很大发展。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

——夏学銮《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其政治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是哪场运动中出现的思想?与材料一相比,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什么思想?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据所学知识指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后,孙中山先生思想还有发展,表现为什么?该思想与中共当时期的主张相比,相同点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哪些理论?近20年来,它在经济方面最大的创举是什么?
2020-03-1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三个代表’思想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这表明“三个代表”思想
A.规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了系统概括
C.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D.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中文报刊上,可追溯到1899年英国在华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撰述的《大同学》,称英人马克思为“百工领袖著名者”。同年,在《今世养民策》中首次提到恩格斯的名字:“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斯。”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将马克思称为“社会主义之泰斗”,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德国“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之一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马君武被称为“中国较系统地评介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人”,他于1903年《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中对马克思评价道:“马克司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朱执信被何香凝誉为“同盟会中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他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片段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思想,简要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某些内容,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理论也有所论列,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有着原则区别。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分界点。在此之后,各种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宣传社会主义的期刊和团体大量涌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开始加快。1920年,瞿秋白、俞颂华、李仲武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员的身份赴俄,实地考察苏俄社会生活,访问工厂、乡村、机关、部队,及时向国内发回大量通讯报道以及苏俄情况的著述。如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俞颂华的《旅俄之感想与见闻》,李仲武的《游俄国见闻实录》,等等,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苏俄的真实情况,吸引了国内众多读者。中国先进分子在学习和研究苏俄社会制度、革命经验的同时,还组建了俄罗斯研究会、上海外国语学社等以研究苏俄问题、选派赴苏留学生为主旨的团体,开始有计划地派遣学生赴苏学习,接受苏俄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许多青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工读思潮的影响下,纷纷远涉重洋,赴欧洲(主要是法国)勤工俭学,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据粗略统计,1919、1920 年两年中,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达1600多人。这些青年到欧洲后,一边勤工俭学,一边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接触工人群众,关注工人运动,努力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各种途径及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和欧洲工人运动状况介绍到国内。

——以上材料均引自于姚宏志:《由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引发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状况,并概括分析其特点和不足之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介绍的特点,分析为什么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分界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史实。
2019-01-0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会同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就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材料二: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材料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成果。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来看,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请回答:
(1)概述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贡献。
(4)根据材料概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同点。
2016-01-19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北枣阳白水高中高二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
材料二 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
材料五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哪一项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哪一部宪法?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材料五与材料三、四相比有何变化?综合材料三、四、五,谈谈你对党章修改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