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积极宣传十月革命。他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他预言,十月革命所掀动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阶段时间著作
形成井冈山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成熟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
发展建国前后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材料三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李大钊所说的“潮流”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井冈山时期,针对中国的革命道路问题毛泽东提出了什么重要的思想理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哪些著作中?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思想主张,并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长期居于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迭起,前路漫漫?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看法,立论各不相同。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   (1985年)“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材料一中“内因论”的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结合所学知识,不少于四个角度,对“内因论”进行合理的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
(3)在“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时期”,有哪些新的理论成果应运而生?
2019-10-1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2002年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1925年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材料二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材料三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材料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主要救国理论和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思想形成于什么时期?其探索出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几大?
(4)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2018-01-1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他说:“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决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毛泽东与周世钊》
材料二     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材料三 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四 邓小平审阅向十四大作的政治报告稿时,郑重指出:“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报告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论党>与刘少奇的晚年悲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
(3)材料二中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文献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5)根据材料一和四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体现了怎样的个人品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早年以“儒”为业,“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洒困,何有于我哉”。他除了通晓迎生送葬的礼仪外,还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办私学,授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提出了“人唯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由博返约”的认识论,“养吾浩然正气”的人格论,其主要学说体现在《孟子》一书中。荀子一方面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圣人,君主对人民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生教化,不重刑罚,并不能维持社会统治秩序。因而他的思想不局限于个体的仁义孝悌,而且强调集体的礼法纲常,主张礼法并重。

——田苗苗《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方(克立)先生指出,现代新儒家主张“复兴儒家文化”、“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呼唤和推进“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其根本精神不在于复古,而是要畅通民族文化生命的本源大流,使之不至于割断和失坠,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所谓“现代新儒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方先生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现代新儒学思潮并与之展开交流对话之始,乃至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他实际上一直在强调和凸显马克思主义较之现代新儒家具有更为开放、多元、理性和健全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方先生强调指出,与现代新儒家偏狭的新道统论、中体西用的文化立场和态度不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更为开放的文化视野,善于吸取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睁开眼睛看世界,对东方和西方各民族一切优秀的历史文化,对近代先进的科技成就,均采取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态度。很明显,这两派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胸襟和开放态度应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较顽固守旧派有着相对多元开放立场的现代新儒家,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相比显然还是要逊色得多。

——林存光《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儒学观与文化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脉络。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我们应对“大陆新儒家”这一思想流派的态度。

6 . 2016年天津博物馆举办了《家风耀中华》主题展览。展出的400余件珍贵图片和文献,展现了古代先贤修身齐家的家国情怀、革命先辈言传身教的崇高风范、历史名人恪守传承的人生境界和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做人操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家风与国风】家风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中,彰显着国风与国魂。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第二十章


(1)“仁”的思想影响着中国每一个家庭,它有助于构筑怎样的家风文化?
【家风与党风】不管是在金戈铁马的战争岁月,还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共产党人始终引领着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

1921年远在苏联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的张太雷在家书中写道“没有国家民族的昌盛,就不可能有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在张太雷牺牲后,他的女儿正是怀揣这封家书,一路追随父亲的脚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家风与民风】家风文化反映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

梁启超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出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培养孩子树立国家思想,树立自尊、自由、自治、讲权利、讲义务等新的思想道德观念。

有人曾问梁思礼先生:你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得很肯定:“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梁思礼还曾说过,梁启超对他的最大影响就是爱国主义思想和忧国忧民。正是因为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使我牢固地树立了国家必须强盛的观念,这百余年来我们受到的欺负使我感到我们一定要变成一个强盛的国家。

梁思礼:(1924.8.24——2016.4.14),梁启超的第五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模式”的社会条件和深远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中张太雷女儿和梁思礼先生的成长经历,谈谈家风文化对一个人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材料二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新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   请写出以上“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的名字。
(2)   简述三位伟人各自的重要思想理论及历史功绩。
(3)   结合所学知识,三位伟人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4)   简要列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2011-06-15更新 | 7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福建省厦门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