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觉得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科学都相对具有“官办”性质。...天文学家“只不过是皇帝的文职公仆而已。...文化更低、更下一层的技师和工匠也无疑同样具有这种官僚性质”。

----李约瑟《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自古以来,我国的农业就很发达,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农学和农业技术知识得到了丰富的积累。专业....内容十分丰富。一些与手工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学科,像力学、物理学等都不像与农业关系密切的一些学科那样发达,也不成体系。

----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

材料二     改革开放开启了科学的春天。...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再创佳绩。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高端装备、重大工程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为稳增长保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当代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201918日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及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技取得巨大进步的主要原因及当前科技发展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认识。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5年,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6 年,国务院明确提出科技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相结合,实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

——《建国6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材料二: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时间成就意义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核垄断,步入核国家
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拥有战略威慑武器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研制经费少速度快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拥有自己天空眼睛
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计算机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2年中国第一头克隆牛成功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成果
2003年神五飞船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2008年神七飞船发射成功太空行走实现卫星放飞探测手段的多样化
2010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中国科学家“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发展贡献”奖章标志着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沿
2013年“辽宁”号航母正式列入人民海军标明中国海军航母开始进入战斗力生成阶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3)材料二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1-01-2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学分认定暨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依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49年11月,新中国政府在旧中国南京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经过改组、整顿和充实,建立起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1956年,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 的号召,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同时,各省、地市、县逐级根据自己的条件相继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这一集中型的科技体制显然是为适应计划型经济体制而发展起来的。“文革”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995年,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实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

——摘编自廖添土、戴天放《建国6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体制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不久后,由于苏联拒绝再为援建的原子能项目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技术资料,我国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钱三强力荐年仅35岁的朱光亚担任核武器研究科技方面的总负责人。在朱光亚的建议下,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陈能宽、周光召等人都加入进来,他们从最基本的理论学习、实验准备工作,到规范科研管理、建立团队精神,仅耗费很短时间就搭建起了一套中国核武器研发的“黄金阵容”。1962年,虽然遭遇了三年困难时期,朱光亚等还是向中央提出了两年内进行我国第一个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的“两年规划”。毛泽东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很好,照办。”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许,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摘编自顾小英、朱明远著《我们的父亲朱光亚》

材料二   1996年7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一事发表声明,下图所示为其内容摘录:

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我们研制和发展少量核武器,是为了自卫,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中国发展核武器也是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为了打破核讹诈和核威胁,防止核战争,最终消灭核武器。

中国从拥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就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还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做出并恪守这一承诺的核武器国家。中国从未在境外部署过核武器,也从未对别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中国积极参加日内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谈判。

我们衷心希望,永远不发生核战争。人类既然能在二十世纪制造出核武器,也完全有能力在二十一世纪彻底消除核武器。中国政府和人民愿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原子弹研究取得突破的有利条件,并谈谈朱光亚等人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末我国暂停核试验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发表关于停止核试验的声明有何意义。
2021-12-2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科技档案的外在发展角度看,宋代的科技档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两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巅峰状态。宋元时期重要的科技档案,基本以农业档案、医学档案、天文学档案、数学档案、地理地图档案、水文档案、手工业档案、建筑工程档案等八个门类作为基本体系。从科技档案的载录形式看,宋代的科技档案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文书档案的形式出现的,其中以奏议类档案最为繁多。

——摘编自高雪华、王云庆《宋代科技档案的特点》

材料二   1962年2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广州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制定了《十年科学发展规划(1963-197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颁布后,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利用苏联提供的关于研究性反应堆、核燃料工厂以及试验场设计方面的初步资料和从国外公开的文献中获得的初步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探索。《规划》吸取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面赶超”的教训,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全面赶超”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早在1958年,《人民日报》就发表评论:“只重视发明创造、不重视推广的现象,以及只埋头钻研,不重视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就这些问题,《规划》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比如鼓励研究机构自己办车间、办工厂。

——摘编自崔永华《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技档案发展到巅峰的原因及宋代科技档案反映的科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十年科学发展规划(1963―1972年)》所体现的战略思想,并指出这十年期间我国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我国科技发展中得到的认识。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最大的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曾多次给予中国核威胁。在朝鲜战争、台海危机、珍宝岛冲突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关头,中国的上空经常战云密布,中国多次承受着挨原子弹袭击的风险。面对威胁,中国共产党毫不妥协、畏缩,最终研制出了自己的核武器。

材料三 在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四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发射“长空1号”卫星失败,这是中国第一次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5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10年,“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材料五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95年的3 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国自主研制原子弹成功的原因。
(2)依据材料四,指出1956~2010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3)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国家地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020-12-2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科班)
7 .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夏商时期,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黍、稷。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关中农业区和关东农业区是全国的主要农业区……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由于是京畿之地,加上政府又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粮食产地……靖康之乱后,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碾压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则成为全国最主要粮食输出地。湖广省在明中叶已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称……自改革开放以来,曾经肥沃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等地,粮食产量下降。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地区,则转型成为粮食主产区。

材料二   联合国近期预警,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全球濒临近50年来最严重粮食危机。疫情下,已有多个粮食出口国采取了保护性出口禁令,给全球粮食供应链造成冲击,不少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陷入“粮荒”。

中国粮食总产量(1996-201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摘编自柏舟《国家人文历史》


(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到现代粮食主产区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全社会掀起“光盘行动”。CNN等西方媒体将中国“光盘行动”与“粮食危机”联系在一起,担心中国养不活14亿人。《印度斯坦时报》指出中国国内局势与1962年非常相似,都是因为粮食短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全球粮食危机的表现,并谈谈你对西方和印度媒体的看法。
2020-11-0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四地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思想先驱们看到了中国与西夷之间军事实力的差距。他们粗略地将其归纳为三个方画,即“一战舰,二火器,三乃养兵、练兵之法”。而缩小差距的办法只能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循着这样的思路,洋务派身体力行,抓紧了对枪炮火器和西式舰船、水雷的研制。他们的这些主张和行为,不自觉地触及了科学技术这一国防建设中最为敏感的要素定程度上适应了世界军事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摘编自袁和平《洋务运动及其孕育的近代军事工业——写在江南造船厂建厂150周年》

材料二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我国安全环境的相对改善,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在国民经济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毅然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使我国国防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确保国防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国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为国防建设确立了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实行平战结合等重大方针原则,保证了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摘编自鲁杰《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足迹(连载一)——描绘新中国国防宏伟蓝图的巨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重视国防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叫国成立初期我国国防建设的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国国防建设的认识。
2021-01-3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学习了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后,某班学生分组开展了一次历史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第一组同学搜集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一些资料:

子曰:泛爱众,而亲(接近)仁。

——《论语》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


(1)根据第一组同学搜集的资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主要思想。

材料二   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国诗词的热爱。第二组同学搜集到“中国古今诗词”的一些资料。

望天门山雨霖铃(节选)

唐·李白宋·柳永天门中断楚江开,多情自古伤离别,碧水东流至此回。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岸青山相对出,今宵酒醒何处?

孤帆一片日边来。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根据第二组同学搜集的资料,在上述三首诗词中任选一首,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作品风格。

材料三   近期播放的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使同学们产生了共鸣。第三组同学搜集到“1949年后中国科技成就”的一些图片资料:



(3)根据第三组同学搜集的资料,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写出序号即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4)请为本次探究活动确立一个主题,并围绕主题谈谈你的认识。
10 . 1955年9月,钱学森在乘船离开美国时,曾对采访的记者说:“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毅然归国的留学生
人物简介
竺可桢
(1890-1974)
1909年考入唐山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公费留美学习,1918 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29年起屡次被选任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1936 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邓稼先
(1924-1984)
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 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被称为“两弹元勋”。
苏步青
(1902-2003)
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1931 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效力。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苏步青是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钱学森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11-01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