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11016日神舟十三号圆满发射成功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同一天”并配上下面三幅图片(见图1、图2、图3),由此引发网友的热议。从中可以看到,跨越时空的同一天,记录着一代代中国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前进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材料在研究新中国科技发展方面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图片中任意提取信息并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达清晰)
2 . 中国航天航空事业。

材料一   民国初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严峻的民族危机,中国有识之士纷纷就“籁空救国”发表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十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思潮。概括起来包含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统一全国的航空行政系统,设立专门管理航空的机关,管理航空建设事宜。第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筹集航空经费,募款购机。第三,建设航空工厂,培养航空人才。第四,重视民航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三十年代的“航空救国”思潮述论》

材料二   19562月,钱学森向党中央递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发展“国防航空工业”的规划。19653月,我国制定了“八年四弹”规划……随着“四弹”目标的完成,不仅使中国国防实力得到了实质性增强,而且为运载火箭的系列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19682月,国家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把分散在各部门的研究力量集中起来,实行统一领导,使科研生产照常进行,保证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顺利开展。

——摘编自潘坚《国家政策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60年纪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国时期的“航空救国”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航天事业兴起的历史背景。
2022-05-1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制于20世纪初国家意志和整体工业水平的低下,苏联在20年代所生产的飞机和发动机多是进口飞机的复制或改良版。而斯大林认为,在帝国主义包围下,苏联必须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1930年初,航空工业托拉斯改组为苏联国民经济委员会全苏航空工业联合体,随后,一大批飞机和发动机生产和设计单位陆续成立,航空工业占国防工业总投资的比重由1928年的16%上升到1931年的41%。1936年,赴美学习的代表团提交了有关美国飞机制造及管理经验的报告。1933-1938年,苏联航空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使飞机性能得到了根本性突破,研制出飞行速度超越外国同类机型的新一代高速战机。苏联航空工业在机的产量方面因德国入侵苏联也很快就创造了奇迹,至60年代中后期,除部分民用航空器,苏联在军事飞机各领域的设计和制造的技术水平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凡、华盾《苏联航空工业的兴衰启示》

材料二   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业萌芽于抗战前,国民政府内部形成了两个与航空发动机产生关系的机构,资委会主张制造航空发动机,航委会倾向于直接向外商购买,最高决策层也存在“造不如买”的思想,产业萌芽最终夭折。抗战爆发后,由于国民政府面临日益严重的军事压力,决策层对建立本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业转为支持态度,并交由单一部门管理,产业亦随之正式创立并初步发展。战后随着军事压力消除,作为军事工业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业亦趋于萎缩。与英美等发达国家早期航空发动机工业兼具军民两用属性不同的是,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业纯粹是一种军事工业,这一特性导致该产业缺乏常规性的市场需求。

——摘编自严鹏《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业的早期发展》(1936-1949

材料三   航空发动机对于一个国家的航空工业至关重要,称得上工业技术“皇冠上的明珠”。进入21世纪,我国航空工业飞速发展,航空发动机正在从引进与仿制逐步转入自主研发与生产。目前,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从业人员努力奋进,已经取得了不少新的重大成果,但在整体设计水平与产品丰富程度上仍有明显不足。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苏联航空工业迅速崛起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业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现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进一步突破的途径。
2022-05-11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期,汉武帝先后三次发动了征讨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21年,汉军在河西之战大获全胜,将匈奴赶出了河西走廊,汉武帝遂将长城向西延伸……在汉长城的护卫下,敦煌以及河西全境免于匈奴和羌人的侵扰。沿着疏勒河一路向西的汉长城既是汉朝经营和开拓西域的前哨,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保障线。

——摘编自秦川、安秋《汉长城:丝绸之路的钢铁臂膀》

材料二   关于长城的功能分析,或许会令我们重新理解中国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一些重大军事举措、工程和战略。在这一视角内,1950-1960年代中国的“两弹一星”,其功能就一定不再局限于武器装备制造或科技发展进步,它更有关中国国家的战略安全,有关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在发言权,它令中国主张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变得真实可信,为1978年之后的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提供了最重要的战略安全保障。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巩固边疆的举措。结合所学写出汉长城最西延伸至何处。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两弹一星”的战略安全意义。结合所学,指出关于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重大作用的著名论断。
2022-05-0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2022届高三选考模拟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嘉种”的概念,《诗经》记载了选用良种的好处和一些已经育盛的优良品种,这一时期选种和育种的目标是产量、品质和熟期等。《管子》所记载的18种土壤中,每种土壤都有两种适于栽培的作物品种。汉代在选种上已经普遍采用田间穗选的方法,选择标准是植株高大或穗大强者,种子贮藏时注意干燥防虫。《齐民要术》所提出的选种标准还增加了品种的特性和遗传素质及适应性能,并对良种的繁育技术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明代耿萌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清代杨双山的“择种法”在理论和技术上相较前人有了更大的进步。

——摘编自郭文韬《中国古代的选种有种和良种繁育》

材料二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起步较晚,但进步神速。50年代中后期,研究者们确立了水稻性状研究杂种优势的基本思路,并对实验范式达成了共识,为水稻杂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0年代,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用了四年时间通过对超过14000株水稻的观察比对,揭示了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并首冰提出了水稻三系杂交法的科学概念。此后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展开大协作,1976年中国开始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与其它国家互通有无,攻克了诸多难关。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传统三系法由于不育系的稳定性,导致产生优秀组合的概率偏低,经过多年研究,更为优越的两系法育种诞生。此后二十多年里,中国超级稻有育种计划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与分子生物技术结合,取得了突出成就。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60多个国家成功试种或推广,中国成为世界上杂交水稻技术的主要输出国。

——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育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选种育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杂交水稻选育技术发展进步的原因,并简述其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修建长城为后代确立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基本原则。除了关隘、堡寨等外,长城在重点守备地区,如蜘网四通八达,点线面配套;无论在前方,还是后方并继续伸向内地,都配套建立了烽燧和驿传。长城在历史中逐渐在北部边陲耸起,并通过农耕时代的时间检验,成为农耕文化的专用技术。长城从根本上削弱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本来具有的战略战术上的机动优势。对中原百姓和政权,乃至于中国文明,有着深刻、广泛和持久的效用。

——苏力《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建》

材料二   关于长城的功能分析,或许会令我们重新理解中国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一些重大军事举措、工程和战略。在这一视角内,1950-1960年代中国的“两弹一星”,其功能就一定不再局限于武器装备制造或科技发展进步,它更有关中国国家的战略安全,有关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在发言权,它令中国主张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变得真实可信,为1978年之后的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提供了最重要的战略安全保障。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秦修长城的概况,并简要说明长城对中华文明“深刻、广泛和持久的效用”。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两弹一星”的战略安全意义。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生产力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科技战略。
2022-04-2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19302021)在国内首开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开创了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领域。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他被全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76年,杂交水稻成功推广。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这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的专业科研机构,国家计委拨款500万元。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带领新一代育种工作者展开了攻关行动。2000年,中国超越了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先行者,率先迈进了超级稻时代!1999年,“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成立,隆平高科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建设面向市场的创新体系,在2018年进入到世界种业第七强。

如今,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国门,遍及五洲,除了在发展中国家扎根,还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合作。“和我们合作的美国水稻技术公司每年付给研究中心技术转让费。”袁隆平自豪地说。

——摘编自《农民日报》《袁隆平——惠泽苍生的东方稻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袁隆平领导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果的原因及该研究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元九,我国著名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陆元九成为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被分配进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毕业后,获得仪器学专业的科学博士学位,白于中美关系恶化,未能立即回到中国而滞留海外。直到1955年,中美达成了协议,用战争中的美国俘虏换取中国留学人员回国。1956年,经过一系列波折后,陆元九转道日本,途经菲律宾,冲破重重险阻最终返回国内。1965年,陆元九主持组建了中科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开展了中国单自由度液浮陀螺、液浮摆式加速度表和液浮陀螺稳定平台的研制。1978年后,陆元九积极参加航天型号方案的论证工作,根据中国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技术基础对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方案的论证进行了指导。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建所初期,陆元九组织了科研人员的专业技术学习和外语学习,并亲自讲授英语和专业课程。陆元九为我国航天事业奉献了一辈子,并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人造卫星控制研究和惯性技术领域都取得重大突破,培养了一大批航天领军人才。

——摘编自肖欢欢《广州日报》


(1)根据材料,说明陆元九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元九身上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2022-04-12更新 | 6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顶尖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尖子生联赛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的粮食增产道路有哪些历史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慈云桂(19171990),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1948年,他毅然放弃公费留美的机会,加入清华教职员志愿进城工作团,配合地下党组织迎接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大连高等海军学校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为培养我国第一批现代海军指挥员和通信专家做出了贡献。他主持研制的舰用雷达和声呐奠定了新中国雷达和水声事业的基础。1957年,正在苏联和东欧学习考察的慈云桂被选入中科院组织的计算机研制团队。以慈云桂为核心的团队先后在1958.1964.1977年,成功用国产零部件研制出我国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含模型机),为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火箭、首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实验及首颗试验型广播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位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撑。1983年,慈云桂带领的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银河”亿次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鉴定,打破了西方大国在超高性能计算机上对我国的封锁。

——摘编自刘瑞挺、王志英《中国巨型机之父——慈云桂院士》


(1)根据材料,概括慈云桂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慈云桂做出这些贡献的原因。
2022-03-2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百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